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呼吁
食品安全保“胃”战要打“组合拳”
民以食为天,食应以“安”为先。如何实现食以“安”为先?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对本报记者说,不能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更不能出了问题再去“救火”,而应当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体系。在加大食品安全惩罚力度基础上,打造一个由消费者、政府、企业有机构成的、无缝隙的食品安全监管链。
企业是全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的基石,百姓日常的饮食健康正与食品企业的质量水平密切相关。但事实表明,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大多都是来源生产企业对质量的忽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构建这样一种价值观体系,在责任维度上、生存阶段,企业能够做到利己不损人;成长阶段,企业就要利己利人;当企业走向成熟的时候,就要先利人后利己。企业做大的过程,不是资本的放大,完全是责任的放大,价值观体系作用的放大。”金志国说,对利润最大化的过度追求、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价值观体系的缺失,导致中国部分食品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对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监督和追查,应该建立一种健全的、执着的执法体系,对典型案件的追查不能浅尝辄止、止于个案。”金志国说,食品安全监管覆盖田间地头到民众餐桌,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环节职能时有交叉,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截然分开,分段监管体制中的部门监管边界很难清晰界定,容易造成监管空白情况的发生,往往不能追根溯源将事件根本解决。
金志国建议,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手段,强化严格监管、提高执法力度,让食品安全成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全社会也要创造支持监管机构执法监督的氛围和环境,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据悉,作为具有百年历史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之一,青岛啤酒目前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各国食品质量体系的检验,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青岛啤酒出口量一直保持中国啤酒出口量首位。金志国从青啤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食品企业要采用责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各个环节的严格监测有助于责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落实,使其成为各层级自觉行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所有资源,应该全部整合调动起来。”针对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检验检测机构隶属不同部门,安检人员设备相对分散、能力参差不齐、检验项目存在重叠浪费等现象,金志国提出,对于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要通过严格资质认定管理,提高检验效率,还要建立各类检验机构有效共享机制,实现检验数据共享;更要促进检验机构社会化,合理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等多项措施。“让老百姓知道吃到嘴里的是什么,让食品安全彻底透明,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多元解决的难题,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在这个多元体系中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金志国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依靠食品安全体系的整体发力——政府推动立法,强化执法的力度;企业把食品安全融入自己的文化和商业信仰;而消费者自身,也要亮目明理,向无良商家宣战,向问题食品拍砖,真正打造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