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李书福: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应转变为强制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今年两会,李书福委员根据目前广受百姓关注的PM2.5空气质量问题,带来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近日,我国首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开始正式实施。

  李书福委员在他的提案中指出,该《指南》从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但该《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还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必须强化汽车行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防止车内空气污染对消费者的危害。我们在关注空气质量污染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我们另外一个空间的空气质量污染问题,那就是车内空气质量污染问题。而现在人们在购车时,除了对汽车的品牌、型号、外观、特性等比较关注外,往往会忽视车内空气污染。实际上,车内空气有毒气体的超标,其对人体的损害远甚于空气污染及PM2.5超标。

  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有三个,第一个是新车的车内各种配件,如座椅、坐垫、座椅套和座椅面料等;第二个污染源是车内饰,如车内地板、门内护板、车顶棚衬里、窗帘等;第三个污染源是生产中使用的油漆、稀释剂和黏合用的胶水油漆等。据调查,目前一辆家庭轿车使用的黏合剂用量达5公斤以上,最高的可达27公斤。与室内环境相比,车内空间更狭窄、更密闭,尤其在夏天,车内材料在骄阳下封闭暴晒后,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浓度可能会增加数倍。

  从今年3月1日起,我国首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消费者在车内空气质量污染方面的维权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出台的《指南》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这应该是相关部门在考虑到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折中选择。由于该《指南》并不具备强制力,其标准由汽车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各相关方自愿采用,再加上我国对汽车零部件、内饰的环保性能没有硬性约束,这样一个推荐性标准的出台,对于改变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现状,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既表明《指南》的指导意义大于操作意义,也折射出治理车内环境问题的艰巨性。

  要解决车内空气质量污染问题,必须要有当前治理PM2.5的勇气和决心,加快与汽车发达国家标准接轨,严格标准的执行。目前我国各地的相关检测机构很不完善,许多地方还是空白,有的地方虽有检测机构,但也缺乏权威性,既使现在有了标准,消费者还是很难据此维权。因此,我在提案中建议,各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机抅,对于各地的检测机构必须要求通过国家的资质认证,能够出具国家认可和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同时,要加快推进《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推荐标准向强制性标准的转变,虽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会使一些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但相对几亿消费者的健康、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污染问题来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也将倒逼企业加快实现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腾讯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