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小区附近的一个烟酒店买啤酒,无意间听到老板与一位顾客的如下对话——顾客:“你这儿的茅台不会是假的吧,我可是要送人的!”老板:“您一百个放心,我这酒绝对假不了!”顾客:“你怎么就能保证是真的呢?”老板:“实话告诉您,看到马路对面那家国酒茅台专卖店了吗,我这酒都是从那来的。有人从它那儿2000多元一瓶买了一箱送人,第二天收礼的人就把这酒拿到我这儿让我代卖了,一瓶1800元,我加收80元。你看,酒箱上还有那个专卖店的标志呢。”
老板卖给顾客的茅台酒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茅台专卖店出来的酒大多都作了礼品,而这些礼品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收礼者卖掉,返回市场,再次被买走,再次成为礼品,如是者不知数几。何止是酒,任何能成为礼品的东西,都有可能经历数手倒卖,一次又一次地承担起不同的人赋予的不同使命,礼尚往来,构成了中国文化及市场所特有的一道风景。
“特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东西,“风景”里当然也会藏污纳垢。有论者说得好,礼品自古以来本是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佳话。但世事演进,有情化为有心,送礼这一曾经风度翩翩的亚文化,已演变成一场公关竞争,绑定了利益与身份,其广度与烈度逐日升级。到如今,礼品充斥社会各个角落,且无物不入礼,无人不涉礼,俨然在礼品文化之上已成长出规模化的礼品市场及礼品经济了。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个体的年礼品需求超过了5000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也接近3000亿元,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接近8000亿元。
8000亿元,这个数字里“有情”的部分明显已经萎缩,大面积地让位于“有心”了,而“心”之所向,无非是往来加价之利。关注礼品市场的研究者表示,从礼品供应商到礼品分销商,再到送礼人、收礼人,只有收礼人对送礼人进行了价值回馈,整个礼品链条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这个“价值回馈”含义丰富,是“情”是“心”,各有所属。但从礼品实物市场终端来看,有的人接受了礼品后自己用了,也有人把礼品转赠给了别人,还有人把礼品卖给了回收站,这样又形成了一个渠道的内循环。事实上,从网店到实体店,节日期间的礼品回收早已成为一个热门行业。
礼品高端化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假货横行。以著名洋酒拉菲为例,和茅台一样,基于原料和工艺要求,拉菲的产量也非常有限。根据拉菲官网的公开信息,目前拉菲一年的产量在20万瓶左右,而配额给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最多只有四五万瓶。但据媒体报道,仅广东地区每年的“拉菲”消费量就已经接近20万瓶。那么,填平配额和消费量之间巨大空缺的只能是假酒。
春节假期归来,看到路边很多店面都挂出“高价回收礼品”的招牌,读者诸君是否也像笔者一样,徒生些无奈的悲凉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