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继油价连续创下历史新高,在这个时候,我国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以下简称《限值》)出台。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颁布《限值》。《限值》根据汽车整车整备质量进行分等,在汽车所符合的重量段内要达到燃油消耗量的标准。标准将分两个阶段实行:对于新认证车,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5年7月1日,第二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8年1月1日;对于在生产车,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6年7月1日,第二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9年1月1日。业内人士预计,《限值》的颁布将逐步抬高引进产品和进口产品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门槛,如果市场上的车如不改进,将有10%以上因不达标而被淘汰出局。
两个阶段实施《限值》
标准主要是针对乘用车,乘用车是指九座以下的家庭用轿车。根据规定,2005年7月1日,我国实施第一阶段的“限值”;2008年1月1日,实施第二阶段的“限值”。如一辆自身重量为1吨的轿车,在测试状态下行使一百公里消耗的燃料不许超过8.9升,到2008年则要降到8.1升以下。
据悉,新标准对轿车的每100公里耗油量作出规定,该标准较美国严格得多。美国的标准是按“销售的整批汽车的平均耗油量”计算,是生产之后再抽查;而中国的标准与日本的较为接近,根据车辆重量制定,必须符合才能生产,生产后还要保证“生产车辆”与“认证车型”相一致,否则会被撤消该车型的认证。
10%车型将被淘汰
“目前很多车型在中国的油耗水平高于国际同类车的10%-30%,国家制定这一标准的目的是节约能源,迫使生产厂家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油耗。”参与制定该标准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拔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限值》一旦颁布实施,国内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尤其是SUV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他表示,国内汽车制造业散、乱、差的格局也将得到改进。他透露:“目前市面上的车如果不改进,将有10%甚至更多的车达不到明年实施的第一阶段的标准。”
SUV车前又多一道槛
“《限值》已经照顾到了高油耗车。”许拔民表示。据了解,“限值”对特殊乘用车的规定放宽了6%,但对具有不止一项特殊结构的车,《限值》也只放宽6%,放宽的限度不能叠加。“即使这样,《限值》对SUV车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许拔民这样对记者说。
据悉,尽管我国大部份SUV厂家在产品说明中都会把油耗写成8-10升/公里,但实际上,一辆重量在2吨左右的SUV平均油耗一般都会在14升左右,这与《限值》中12.8升相去甚远。油耗限值的实施,将使这些厂家度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据悉,在《限值》颁布前,国内一些SUV的厂商曾向政府施压,阻碍该政策的出台。因此,当记者致电我国较为出名的几家SUV厂商的新闻发言人时,除了北京吉普和郑州日产的相关负责人对此事表示支持,并向记者提供了相关车型的重量和油耗等数据,其他厂商都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回答记者的问题。
现有车型将做改造
“要达到《限值》的规定,全国现有一半的车型都要进行改造,主要是对发动机的改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然,汽车的外形、轮胎等都会对汽车的油耗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近几年,中国汽车生产厂家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如,中国的汽车现在都已用上了子午线轮胎,大大减少了轮胎的阻力,对降低汽车的油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据了解,根据车型不同,汽车企业对发动机进行的改造也不同,需要进行大改动的车型有,但不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开始根据“标准”的要求研究如何对车型进行改造了。
中国车厂不再产落后车
业内人士表示,新标准的实施将逐步抬高引进产品和进口产品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门槛。中国现在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并且很快将超越德国,成为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有政府官员表示,他们希望借此标准出台之际,督促外国汽车厂商对其在华制造的汽车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据悉,今后12年内,全球汽车制造商要为技术升级投入超过80亿美元的资金。
中国汽车工业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也表示,新标准虽然限制的只是油耗,但降油耗不仅技术含量要提高,还牵涉到整车的各个方面。这就迫使那些合资企业将成熟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引入中国,再拿些旧的车型来糊弄我们已经不行了。一些国内企业则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改进、投资。
商用车油耗标准有望出台
记者还获悉,最快两年内,有关商用车的燃料消耗标准也将会正式出台。
参与该项标准制定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黄先生说,目前该研究中心确实得到了发改委的相关指示,该标准有望在两年内出台。此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也曾在参加必比登汽车环保大赛时向记者透露,有关《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目前正在加紧制定中。
据悉,该研究中心正就商用车的相关油耗标准进行为期一年的前期调研,然后再立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草案,最后还需向WTO进行通报。
据了解,商用车油耗标准将针对3.5吨以下的轻型商用车,也将同乘用车一样采取阶段达标的方式。同乘用车多采用国际大汽车巨头的技术不一样,目前商用车的技术来源少,利润也没有乘用车大,因而也不能像乘用车一样对研发投入更多的资金。黄先生认为,在燃料消耗方面,商用车存在着比乘用车更严重的问题,因而对标准的需求也很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