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工信部发布包括《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在内的四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于1月8日截止后,按照计划,新校车标准现已进入修改和审核程序。不过,据透露,由于新标准过多参照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很可能导致标准难以执行,而校车安全问题最终仍然无法解决。
将“参照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与“难以执行”画上等号,这种逻辑是“国情论”的典型特征。在校车标准问题上,死搬硬套欧美标准当然并不可取,但太过强调自家特殊性的“国情论”,必会把新标准拉回至低水平,虽说标准容易执行了,却更容易导致安全问题无法解决。
常识告诉我们,高标准不一定能够保证安全,但低标准一定不能保证安全。在校车标准问题上,是就高还是就低,这其实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所谓高标准,其实就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安全”二字上,而其他因素则要往后靠;相反,低标准却兼顾诸多因素,特别是把“成本”作为重要参照,而“安全”则被从“最高级”降格为“比较级”。比如,在新校车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最明显的参照“美国标准”的地方就是采用美国“长鼻子”校车外形结构,而这也是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支持者认为,校车外形采用这种结构最大的好处在于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性更高,而反对者(即“国情论”者)则认为这脱离中国实际:从国内客车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完全按照新校车标准征求意见稿执行,不仅要增加20%~30%的成本,而且大多数生产中小客车的生产厂家将被排除在外。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国情论”者强调的“中国实际”,说白了就是校车市场这块大蛋糕不能让某些企业(当然是有能力生产安全性高的客车企业)独享,要利益均沾。看透了“利”字心机,像“中国很多地方还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根本连最基本的校车都买不起”这样的说辞就不值一驳了。事实上,一些地方已经明确表态,地方财政将大力支持购置校车,而去年被教育部列为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试点的县市,早已购置完备并运营起来了。“买不起”作为一个早就预料到而且得到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已经或正在被解决,根本不成为问题了。政府有了决心,肯花钱了,剩下的“农村道路不好”、“没法停车、转弯”等问题,就算是真实“国情”,也只是次要的、捎带脚就能拿下的“小case”。
在新校车标准问题上的“国情论”,其实只是众多“国情论”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如今“国情论”多产,这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国情吧。去年曾热炒一时的奶业标准“国情论”,就是一个还热乎的前鉴。现实就是这么和我们开着玩笑,标准迁就了落后企业,落后企业当成了理所当然,不仅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消费者为国产奶所伤,纷纷投奔到洋奶的怀抱,而如今中国奶业整体滑坡,遭遇尴尬之境,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国情论”造成的。教训沉痛,必须吸取。
与“国情论”相似,时下还有一种论调也很盛行,那就是动辄强调与国际接轨,可简称其为“接轨说”。当油价等上调时,“接轨说”就跳了出来,而当校车标准等要提高时,“国情论”则接手唱主角。这二者仿佛变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筐,只要有人需要,随叫随到,装多装少、装大装小,任意取舍。然而,不管论调唱得有多高、有多好,只要人们看透其背后隐藏的“利益”二字,这些筐早晚会漏,而从里面掉出来的东西,也必会砸了利益者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