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王龙兴介绍了上海市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的总体状况,以及长效监管的有关措施。
王龙兴表示,上海市食药监部门立足上海现代化大都市实际,服从和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紧围绕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公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依法全面履行政府监管职责,建设适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和食品药品产业状况、与食品药品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撑体系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有效保障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的城市之一。
1、强化基层监管网络建设。一是下沉工作重心,健全基层监管网络。各区县食药监部门和监管队伍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项行动;将监管力量下沉到基层单位,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对各分局的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和法律服务,着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提升一线监管人员的工作能力。二是主动跨前半步,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无缝衔接。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与相关部门职责交叉或界面不清的,食药监部门主动跨前半步,不相互推诿扯皮,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真空地带,努力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协同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增强监管合力。三是严格责任追究,确保监管工作落实。为确保工作落实,逐级分解任务,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加强跟踪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四是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举报投诉的办法,对举报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市民群众主动参与食品安全工作。五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增强监管工作的透明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监督和协助,主动将本部门的工作置于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2、加强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重点推进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项目建设和配套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资源,形成“从田间到餐桌”覆盖完整食物链的风险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与本市食品生产供应和居民消费数量、种类相适应的污染物监测点;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食源性疾病诊断和溯源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以专业机构为基础的本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开展本市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掌握各类食品及污染物的膳食摄入情况。确立优先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并组织实施;对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涉及的问题食品,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应急监测和评估。二是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品药品评价性抽检。及时收集反馈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有关信息,组织科学分析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监管资源的配制和监管的重点方向,并及时向相关对象发布预警信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密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3、推进落实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餐饮单位推行“五常法”、“6T实务管理”;在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企业严格落实GLP、GM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用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编制相关的技术指南和操作规范。对容易引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使用过程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引起产品质量变化的内外因素,编印相关的技术指南和操作规范,指导帮助企业和经营者防范安全事故;总结推广创新性的管理经验。如对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示范街等创新性的做法,及时进行调研和总结,大力推广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的管理方式,使全市小餐饮的卫生安全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4、积极运用科学监管手段到执法一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业性、技术性强,食药监部门加大科技研发和应用力度,为基层执法单位装备实时监控等设施,为一线监督员配备便携式快速检测等设备,并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监管科技含量,创新监管手段,促进监管工作由传统型向科学化和信息化转变。在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现场保障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应用快检技术和设备,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弥补人力的不足,延伸了监管的时空。加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用实时监控等信息系统,及时全面掌握食品药品安全动态信息,实现监管资源共享,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控涉嫌问题产品,有效实施溯源管理。
5、全面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监管队伍的思想作风、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建设,全面提升主动发现、风险控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并落实以下六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一是监督岗位责任制。全面实施网格化监管,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区域和岗位职责,做到不留监管盲点和死角。二是轮岗交流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责任区域监管人员进行轮岗调整,防止“日久生情”进而影响监管的客观公正。三是错时监管制度。针对监管对象的经营特点,合理安排、及时调整监督员的工作时间,增强监管工作时效。四是交叉互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各区县之间或区县内各监管责任区域之间的交叉互查,提高发现问题的概率。五是领导暗访制度。各级领导定期深入基层一线督查暗访,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监管工作漏洞,及时完善措施、消除隐患。六是绩效考核机制。分解、细化并量化监管任务,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促进工作落实。
2011年,上海市食药监部门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专项整顿取得预期效果,保持了全市城市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实现了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动态可控的监管目标。本市餐饮、药品安全事故发生率保持较低水平,总体上处于安全、有序和可控状态。
1、不断提升本市餐饮安全监管水平。今年,上海市率先全国新制订发布了地方性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将全市近6万家持证餐饮单位划分为饭店、快餐店、食堂、中央厨房等八大业态,细化了“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补证、注销、延续的条件,全面提高了本市餐饮服务单位的准入门槛。还通过鼓励和扶持中央厨房等新型业态,加强对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大型餐饮、农村自办酒席等高风险餐饮的安全监管和指导,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公示制度(“笑脸、平脸、哭脸”),总体提升餐饮企业管理品质和水平。集体性食物中毒得到有效地防控,今年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87/10万(2010年为1.55/10万)。
2、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化妆品市场秩序。在执法中,自主开发配备了保健食品批号现场比对系统,可对假冒批号的保健食品进行当场鉴别;全面采购配发了保健食品违法添加快速检测设备,执法人员具备了对西布曲明、酚酞、西地那非等常见违禁物质在10分钟迅速查明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调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精准打击,以震慑、规范整个行业的监管执法方式,多次对保化连锁企业和大卖场开展“系列突击行动”,与公安部门联手侦破一批保健食品大案,依法严惩一批违法分子,捣毁一批窝点和产业链,食药监部门先后6次对81个品种不合格保健食品在大众媒体进行了公开曝光查处,还将“博美堂”等7家屡次违法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形成了市场监管高压态势。
3、结合为期两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打击涉药违法行为。针对市场情况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了针对非药品冒充药品、中药饮片非法添加、利用互联网虚假宣传和违法经营药品,以及假冒“野山人参”和冬虫夏草等共计20余项次全市性专项检查和专项抽验,取缔个人邮购经营假药、利用互联网经营药品和街头收售药品等违法行为数百起,涉及药品、医疗器械数千种,涉案金额数百万元,案值六千余万元。尤其是加强行刑衔接,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的“亮剑行动”,高效查处了一批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打击取缔了多个地下违法窝点,有力整顿规范了本市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对犯罪分子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联合公安、通信等部门搭建合作平台。
4、依托社会和媒体,大力普及饮食用药安全知识。与上海市教委合作在全市开展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与市科委合作在全市开展的“合理使用抗生素”主题科普巡回宣传活动。组织编印了“谨防‘健康’陷阱”等宣传海报、宣传册、宣传单片和宣传用品,连续第九年开展了“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家庭用药》杂志合作开辟了“药品安全百事通”等专栏,与纪实频道合作制作的26集科普宣传短片。通过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每天在地铁、公交上播出细菌性食物中毒动态指数、播出的公益短片,多次及时向社会发布的食品安全预警和消费提示,普及公众健康饮食用药安全知识。
2012年,上海市食药监部门将通过采取加强行刑衔接、交叉执法、飞行检查、每月暗访等措施,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入排查并消除企业存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隐患,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