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产品,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可是走在超市和菜市场上,对于什么样的东西能吃,什么样的东西不能吃,人们心里却时常犯着嘀咕。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呢?我们又该如何保证我们的农产品的安全呢?
1月21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近日就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的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叶志华。
记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这个研究中心?
叶志华:我们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意义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还远远不够,在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修订、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监控技术研究等技术支持能力方面更显薄弱。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农产品。因此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5月29日,日本针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新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制定与检测水平,掌握主动权。在国内,包括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多宝鱼等事件,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部分农产品的恐慌,实际上也是因为我们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方面存在不足。为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业部决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加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的牌子。
记者: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叶志华:研究中心的任务,主要是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体系建设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支持和有关农产品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等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支持。我们的建设目标是瞄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面向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及农产品市场发展与管理的重大需求,将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级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的科研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宏观管理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的人才培训基地、信息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目前研究中心的主要科学研究与检测机构包括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室、残留检测研究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等。
记者: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引人注目,鸡蛋、韭菜、多宝鱼事件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我们消费者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农产品是符合标准的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在此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叶志华:在我国,只要是涉及消费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农产品都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如果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就不得上市销售。只要是诚实守信的企业,所销售的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都应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而且会有所标识。近期我国出台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很多。可以说,就农产品而言,及时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一些新的标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目前我国的农业标准已近3000项,其中国家标准690多项,行业标准1600余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340项,涉及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但是,现有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还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许多新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也有更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新的标准予以规范。况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人们不再拘泥于农产品的量上,而是更加追求农产品的质。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农产品是不是安全,食用起来对人体是不是健康有益。当然,我们的检测手段也在增多,以前检测不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能检测出来了,因此很多人会觉得我们的食品在不断出现问题,但事实上我国整体食品安全的状况是在好转的。当然,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让广大消费者尽可能地食用安全的农产品,我们还需要加大制定和切实实施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将在此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记者:目前我国的农业标准已近3000项,这些标准能够真正保障食品的安全吗?
叶志华:从近几年农业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来看,“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特别是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状况在整体好转,这其中,农产品质量标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标准在制定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对产地环境、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具体的生产过程、操作规范都有相应的标准,尤其是对农药、兽药、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及残留限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可以说,只要按标准生产,就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比如“瘦肉精”事件,实际上是一些小企业和养殖散户违规违标使用“瘦肉精”造成的。如果饲料企业和养殖场能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有保证,消费者就可以放心食用。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只有食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产品,才是绝对安全的。其实是这些消费者陷入了追求绝对安全的消费误区。事实上,无论农产品还是食品,“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不可能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但完全可以将这些投入品控制在对人体安全无害的剂量之内。例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我们通过实验确认,多大剂量范围内的农药残留对人体是安全的,并在生产、加工环节中围绕这个标准来实现。比如,发生病虫害后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需要稀释多少倍,用药后需要经过多长的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摘等,都按一定的标准来实施。只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都按照标准来办,农产品就可以达到安全的标准,人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食用。事实证明,用农产品质量标准把住食品安全关是异常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记者: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您觉得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叶志华:可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有效地推行标准化,才能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的难点,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农业生产的规模问题。目前我国是以小型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在这种状况下要全面实施标准化,确非易事。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地也建了许多规模经营的标准化示范基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按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当然,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宣传、普及和示范工作,引导广大农民学习标准、掌握标准,按标准的规范和要求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把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落实在最基层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已采取了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扶持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农业标准化。同时,还形成了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农产品质检中心,既有常规例行监测、定点监测、拉网式检查,也有专项整治、抽检等等,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来看,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基地,标准化工作做得比较好。
记者:为了能够更好地把好食品安全这道关,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将如何推进今后的工作?
叶志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今后,我们将按照农业部赋予研究中心的工作职能,围绕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中心任务,及时调整工作布局,加快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技术等学科建设;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尽快组建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扎扎实实开展科学研究,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必将为把好食品安全这道关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