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对有关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产生质疑,公众担心为保障大企业利益而降低乳品标准。面对公众疑问,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做出了逐一解答,并明确否认了企业“绑架”乳品新标一说。
据卫生部介绍,食品安全标准出台包括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环节,企业界代表只参与了前两个环节。另外,近日《人民日报》、《新快报》等媒体通过卫生部提供的成员名单发现,至少在审评环节没有企业代表参加。
事实上,企业代表是否参加标准制定,以及参与的环节有多少,并非问题关键。只要利益博弈充分,各方声音均衡,并且过程公开,企业代表参加标准制定就不是问题,甚至要鼓励参与。乳品标准固然需要企业遵守,但企业同时也是标准的推动者、参与者,因此,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相关领域专家要出谋划策,而企业也需要立足于生产实际,派代表表达意见。参与标准制定者的身份,必然要具备专业性以及广泛的利益代表性,企业代表参加标准制定无可厚非。
但是,卫生部负责人有可能错误地理解了“企业"绑架"乳品新标”一说。“绑架”未必一定就发生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甚至都不一定发生在台面上。卫生部负责人对“绑架”说的解答,一开始就将矛盾焦点锁定在大企业身上,但是,对于大企业来说,标准反倒越高越好标准越高,行业门槛就越高,竞争者就越少。而如果标准偏低,真正得益者是中小企业、奶农。一个行业的整体利益,并不取决于大企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这个行业的整体利益,极有可能构成乳品标准的掣肘因素。
这种“绑架”的可能性以及公众对它的质疑,也不仅出现于乳品新标中。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普遍不高,而且标准体系繁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山头林立,有交叉,有重复,甚至也有互相掐架的情况。这一尴尬的现实,一定程度上与我国食品产业整体水准不高有关。对于公众而言,好的标准当然是能够最大程度确保食品安全,而对于各食品行业来说,好的标准也许只是“踮踮脚,跳一跳都能够到”的这种标准,能够迁就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水平,避免多数企业从市场中淘汰掉。企业对标准的“绑架”,由此而形成。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绑架”是无形的,未必发生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
行业现状,固然要考虑在内,但如果迁就、妥协,则标准无法为人们的健康、安全把关。我们无意否认卫生部的答疑,只想指出的是,简单杜绝乳品企业代表进入标准审评环节,不一定能防范企业“绑架”标准。从这个角度答疑,也不一定能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