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包公”推动“阳光行政”
执法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有廉政风险?电子监察“上岗”后,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现。日前,由国家质检总局监察局组织、厦门检验检疫局牵头研发的电子监察系统完成研发工作,并已开始试运行。
一年前,厦门检验检疫局成立电子监察系统研发领导小组,由局长詹思明亲自挂帅,抽调业务骨干,在国家质检总局监察局指导下,共同立项,并开始了艰难而充满意义的研发之旅。
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最难的是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风险点?研发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加紧向兄弟检验检疫局、海关、工商等已尝试电子监察信息化的部门“取经”;另一路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大量征集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经过努力,该局共征集各类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237个;研发小组还全面梳理43个现已运行的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其中的七个系统为一期研发对象,并筛选出各系统监控的风险点约60个,其中涉及国家质检总局纪检组监察局出版的《警示教育读本》中的案例10多个。
该系统实时采集信息化系统中风险点的相关数据并自动生成风险信息,对违反程序和超越权限的,自动限制和预警;对违法违纪行为,自动记录并及时发现。“不管谁触动了监控点,都会‘留痕’并受到查处和追责。”厦门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黄永木表示:“电子监察用信息化手段把一些制度、规定设置成风险点,使广大干部职工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无形监督,一旦违法违纪必会被发现和追究,具有强大约束作用。”比如,试运行阶段,该系统就发现受理报检人员和施检人员为同一人的“风险”,并及时给予警示。“这就使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了全程监督信息化,有效地做到从源头防控廉政风险。”
该局稽查处处长李增华介绍,该系统通过自定义配置远程数据库、表、字段,以及配置定时器信息等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算法,每日只抓取增量数据,数据量最大的ciq2000系统只耗时11分32秒,整体来看数据采集速度很快,并且是在深夜的非工作时间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他说,通过灵活严谨的风险点规则设定,高效、人工智能的规则引擎,实现对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自动生成风险信息。“系统是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电子公共平台,适用于对业务信息化系统的电子监察,也适用于对人、财、物等各类信息化系统的电子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