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热中有冷”的深层观察—— 一位质量工程师眼中的“冷热”现象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质量工程师为何热中有冷》(本报2006年12月27日)一文,从不同的方面报道并分析了当前质量工程师热中有冷的现象及原因,笔者基本同意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但如果从更大的市场环境、社会背景、企业需求、国家要求等角度来剖析,我们就能看出,产生质量工程师冷热现象的因素是复杂的。根据笔者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以下谈谈对这种现象的一点浮浅看法,希望能得到众多同仁的回应。

  应该说,目前质量工程师热中有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各企业所有制不同、产品不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同,因此,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企业的质量工程师的待遇也各不相同。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对质量工程师的需求可分为两种: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自发性需求指企业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为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以求得质量、品牌上的优势,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而自觉产生的对质量工程师的需求;强制性要求指国家职能部门为了国家整体利益,对涉及到国家、公共利益而必须得到保证的质量岗位,以及出于促进国家质量水平整体提高目的,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对相关企业质量岗位实行强制性要求而产生的需求。

  笔者以为,自发性需求最能刺激其增长的是市场竞争的压力。生产高端产品和处于行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然要在质量、品牌上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在质量管理上舍得投入,对质量工程师培养与利用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生产低端产品和处于行业竞争劣势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本来管理水平就低,质量管理上欠账又多,要想达到优势企业的质量水平所需的投入就相对要多。同时,由于进行低端产品生产,这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低,对质量工程师的重视自然不高。

  从市场的角度看,某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也是造成目前对质量工程师重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我们建筑塑料行业为例,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用排水管保质要求要达到与建筑物相同的几十年寿命。但实际上,用户对排水管等建筑非安全性质量问题的追溯期只有几年。因此,一些建筑商不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排水管,而是采用价格低廉又能满足交楼验收与保质要求的排水管。所以,一些建筑塑料管生产企业,就开始想方设法于如何以低配方、低成本生产出产品,而不是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你能指望有多少生产企业的管理层有心致力于质量水平的提高,并对质量工程师重视起来?

  从政府的层面上,我个人觉得,国家建立质量工程师考试制度的同时,必须考虑强制性要求的严格落实,以保障企业质量岗位上的从业人员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从而促进各企业对质量工程师的重视。如果不考虑强制性要求,国家设立质量工程师考试制度,只能是在技术层面上,为国内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建立一个技术平台,一些企业并不见得会买账。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当下有些企业花钱租用质量工程师的现象。聘用外单位质量工程师,本来是解决一些企业质量工程师不足,提高质量工程师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但是,个别企业却别有用心,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时为了达到质量工程师的数量要求,不惜重金礼聘,扰乱了质量工程师的信誉。

  另外是持证的高成本,也降低了质量工程师的积极性。按照规定,持有质量工程师证件的人员,每年必须保有相当的继续教育分数,像中级质量工程师还含有必修一定分数的要求。而这些继续教育分数的获取要付出时间、财力的消耗(这种成本对于我个人而言每年最高可达一个月的收入)。比如,一些企业内的QC小组活动涣散,致使质量工程师在课题中造假;大多数质量工程师也不能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等。当这一切努力只是维持一本证书时,放弃注册对于很多持证的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而在《质量工程师为何热中有冷》一文中,像作者提到的徐丽娜不计投入成本的例子只能是特殊个案。此外,目前继续教育分数管理制度也不适合于临时失业与流动性强的质量工程师。

  当然,我们也要谨防质量工程师证书成为国内质量管理领域富人俱乐部的会员卡,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企业从业人员对质量工程师的持证兴趣与持证能力的下降,防止不同地区间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差距的拉大。惟此,才能使我国的质量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作者为广西梧州五一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质量部质量工程师)

作者:扈廷勇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2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