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大余:农民标准化培训凸显整合规范的竞争力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大余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提出农民标准化培训理念,逐步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培训质量不高、农民不愿参加培训、培训与就业脱节等现实问题,凸显了整合规范的强势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农民培训的新路子。

  疑惑:不领情的下乡培训

  江西省大余县浮江乡双田村果农钟明是远近闻名的“脐橙大户”。前些年,县里多次为他们举办果树栽培培训班。他说,虽然办了多次培训班,但果农们并不是很欢迎。科技局办完班接着农业局又开班,今天是扶贫办的明天又轮到果业局,参加了多次学习普遍感觉进步不是很明显,甚至出现已经学过的知识又重复学一遍,果农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农民培训在各地不同程度上演过。“上一堂培训课、发一摞宣传单、演一台科技大戏、放一部科技电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农民在各种培训活动中能否受益是农民培训的最终目标。据了解,在大余县尚未推行农民标准化培训时,该县就有农业局的“阳光工程”、扶贫办的“科技扶贫”、科技局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动部门的再就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尽管各类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预期的效果还是有些差距。

  大余县农业局有关负责同志认为,目前各地在农民培训上普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农民培训管理弱,培训机构管理涣散,不少地方没有专门的农民培训的办事机构,往往各自为政、目标不一、自成体系。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筹机构管理,致使本来就稀缺的农民培训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起来,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较乱,培训效率不高。同时,农民培训部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培训上存在走形式的现象,对于农民的培训导向不够,农民不知道学哪些专业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培训的质量也难以把握,培训水准仅仅停留在掌握最基本的农业技术、缝纫、电脑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素质培训和就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导致农民培训前与培训后一个样,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再加上农民培训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不力,因此农民对政府安排的培训参与意识较差,培训成了政府“要我学”。

  探索:标准化培训激活一池春水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大余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思路,强势推进农民标准化培训工作。该县从成立标准化的培训管理体系、制定标准化的培训教材、采取标准化的培训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基地和制定标准化的考核考评体系等方面入手,成规模地培训出具有相同技能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确保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受益。

  农民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整合。从去年开始,大余县成立了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农民标准化培训领导小组,对于全县的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统一;各乡镇组成乡镇农民标准化培训小组,将涉及阳光工程、再就业专项奖金、农民知识化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培训资金,捆绑起来支持农民标准化培训。该县将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连续安排5年建立农民标准化培训专项基金。通过对农民培训的各项经费统一管理和统筹规划,避免了各自为战、重复培训的不良现象。

  农民培训使用标准化教材。没有标准化的教材,标准化培训就无从谈起。为此,该县按照岗位任职要求来制定标准化教材。一方面,该县对于国家、省、市有标准教材培训项目,如电工、机械、模具等,严格按国家的标准进行培训;另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以该县优势产业如花卉苗木、肉鸭加工、果业等为内容编写标准化教材,满足农民的不同培训需求。

农民培训有了标准化的培训模式和培训基地。大余县在农民培训中,瞄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发展农业产业培训这两个目标更新培训方式。同时,该县把分属各地、各部门的培训机构、培训资源等进行优化组合,在县级农民培训中心的示范指导下,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依托县委党校、进修学校、联通电脑职业学校、工业园等15个培训基地及县、乡、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基地管理网络。

  农民培训有了标准化的考核考评体系。在大余县,农民培训合格后都能够获取由各培训机构颁发的《结业证书》,或者是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能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及技术等级证,此举使农民的就业率得到迅速提升。为避免农民培训走过场和流于形式,该县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培训内容、教学质量、就业去向、学员结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培训情况和效果进行阶段性的督促和评估。

  推进:有益尝试结硕果

  大余县在抓农民标准化培训过程中,不断给予强有力的支撑,促使这项“民心工程”深入地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标准化培训实施以来,大余农民对待农民培训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标准化培训对接了市场需求,开展了不同的培训项目,特别是新行业、新工种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新城镇华兴家政服务部的周庭秀告诉记者,原来他也参加过不少培训,但真正对胃口的却没有。自从参加时兴的家政服务培训班后,周庭秀结合日新月异的小城镇建设和自身优势,一下子发现了致富的“新大陆”。如今他的家政服务部在新城是惟一一个,各项业务开展得十分红火。正是通过这种能在较短时间内为农民带来较好的就业门路和生产收益的实用型、实惠型培训,使农民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促使培训实效进一步增强,该县在县乡村三级均成立了农民标准化培训领导小组,通过人力资源调查、建立档案,做到富余劳力数、择业意向、个人技能、家庭情况“四个清楚”,同时大力推进劳务市场建设,在每个村张贴各种培训专业、劳务输出的信息,指导村民参加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池江镇团结村杉背上农民刘禄政通过机械专业的学习,拿到机械专业的操作证书后承包了周边520亩耕地,他购置起耕整机、插秧机、机动喷雾器、收割机等多种农业机械,学以致用,机械故障自己修,零件坏了自己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余县在农村标准化培训中充分考虑这个因素,组织了针织、缝纫、电车等专业的培训。因为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化教材进行授课,此举受到农民的欢迎和企业的青睐。在劳务输出培训上,培训机构为外出农民接岗位订单,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目前,该县有59%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学有所成,转移到二、三产业务工就业的农民达1.88万人。

作者:邱明烨 彭承礼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2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