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食品安全链式防控技术与管理年会即将于12月16~18日在烟台金海湾酒店举办,为此,主办、协办单位共同设立了特别栏目“新闻食验室”及现场同名活动,邀请嘉宾分别从贸易、技术和媒体舆论的视野,阐释2011年度中国食品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技术标准发展趋势等热门问题,为年会的主题演讲提前热身。
访谈一
食品安全之“技术观”/viewpoints of technology
访谈嘉宾:仲维科 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
访谈理由:中国食品安全大事件的技术真相见证者
访谈主持人:作为国家级食品检验、复检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亲历2011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技术见证者,请您介绍一下,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与产业链的哪些技术环节有关?有没有共性?
仲维科: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食品产业链也越来越长,在这个漫长的链条中,不可避免会在某一环节出问题。而无论哪个环节或细节发生问题,都可能会被认为是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生产还没有从“家庭作坊式”走向完全的工业化生产,这种作坊式生产的分散性和监管难的特性,就导致可能存在某些监管盲区,进而导致局域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情况由“吃得饱”变成了“吃得好”,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因而任何环节问题都可能会成为焦点,经媒体放大和炒作后就可能会成为共性问题。
访谈主持人:前段时间,行业对食品安全的标准问题展开一些争论,那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标准”和“安全”两个概念能否等同?另外,您如何看待社会上热议的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之说?
仲维科:“标准”和“安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标准是个技术范畴,它指的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技术门槛,当迈过这个槛以后就可以说是“达标”了,但不等于“安全”了。因为“安全”更多意义上是一个非量化的责任概念,安全是无止境的;“标准”可以绝对提高,但不论“标准”多高 ,“安全”只能说是相对安全。例如,我们不断的将一些有毒化合物列入食品安全控制标准,像“三聚氰胺”,但这不能说明我们的食品就“安全”了,因为它还可能会含有其它一些我们尚未认识到的,但是也同样有毒的化学物质。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一直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从来没有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情况存在,“内外有别”和社会上误解的“内松外紧”也是两回事。之所以社会上有人或媒体会热议这个话题,是因为多数人还不太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外可能不存在,如“三聚氰胺”问题;但国外有的问题,我国可能没有,如艾氏剂和狄氏剂农药残留的问题,我国既没有生产过,也没有使用过这两种农药,我们就不存在这两种农药的残留问题。所以说“内外有别”和“内松外紧”是两回事。
访谈二
食品安全之“贸易观”/viewpoints of business
访谈嘉宾:袁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副秘书长,董辅基金会副秘书长
访谈理由:经济学专家,中国经济创新理论最高奖项直接见证者
访谈主持人:2011年,我国主要出口加工区的一些食品企业,纷纷亮出了“转内”行动的骄人成绩,内贸销售额由过去的5%发展到现在的50%——面对外贸风险,创自主品牌、摆脱外贸依赖,再度成为外向型企业新的选择。您认为这种现象对我国食品行业有哪些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袁:出口企业内销,销售费用高昂是一道门槛。如果可以跨越这个门槛,对于外向型企业的“转内”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执行高标准的食品企业加入到国内市场,必将推动目前内销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产品水平和竞争力水平,建立新的竞争格局。当然,这会淘汰掉一大批生存在食品安全边缘的“劣势”企业。
访谈主持人:最近有专家表示,尽管食品安全事件和物价因素影响了进口食品、大宗农产品的依赖度,负面作用较明显,但从另一角度来讲,也发挥了市场机能、加快了我国食品行业自我完善的速度,您怎么看?
袁:回答上个问题时我已经阐明了这样的观点。食品安全引发市场倾斜,对于走低价格、低品质路线的企业形成巨大冲击。在低价格、低品质市场萎缩的压力下,高品质、高价格模式的吸引力明显增加。这对于行业品质的提升是一个利好。国内许多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上差距相对较小,主要吃亏在品质把关的主观意识上。面临未来的“洗牌战”,他们的自救方式除了练好内功外,还可以着力发挥渠道优势、品牌优势,与外向型食品企业进行优势互补性的合并或合作。
访谈三
食品安全之“舆论观”/viewpoint of news media
访谈嘉宾:魏涛 《中国国门时报》经济周刊执行主编
访谈理由:本届会议总策划,主办媒体代表
访谈主持人: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曝光、事件跟踪、舆论维权各环节发挥的作用都十分重要,且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事件利害关系方之间的“纽带”角色。今年,媒体自身的专业性和客观态度被一些企业家所质疑,且某些媒体报道已经被证实失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魏涛:食品安全新环境,将逼迫着企业“脱光产品的外衣”到广场上裸奔,而这个广场,是媒体与政府、与消费者共同建造的。舆论监督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见的,及时地曝光和遏制了劣质食品产品的流通。大家也看到,同期产生幸灾乐祸、恶意毁谤、哗众取宠等异化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借题发挥的新闻作秀现象严重,在未得到权威机构鉴定的前提下夸大事实,煽风点火,引发消费者的恐慌。第二,竞争者借助媒体进行恶意攻击,尤其是通过网络而来的新闻,传播效率极快,媒体为不良竞争做了嫁衣。
近期我们常提到这样一句话“过去的两年,企业从风浪中学会了掌控,媒体从喧闹中懂得了克制”,这里说的“克制”其实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也是新闻媒体公正、中立的价值体现。为迎合大众口味,不假思索地跟风,或刻意挑弄是非,都将为媒体信誉蒙羞,更给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创伤。
访谈主持人:“链式防控”是新《食品安全法》的主导理念,这个理念要传播、渗透到食品产业的每个环节、每个工作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您觉得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的影响能否像公众领域那么广泛?由媒体发起、主办本次2011中国食品安全链式防控技术与管理年会,又有何特殊意义?
魏涛:技术培训和行业交流活动是推行“链式防控”理念的高效载体,加之食品专业媒体的案例报道、经验剖析、规范解读等形式,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年会是继3月福州会议的一个延续,之所以选址烟台,除了地方邀请之外,更重要的是胶东半岛食品工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纸媒、网络和现场活动的形式与主管部门、企业之间形成互动,深化舆论的效应,可以促进“设想”向“成效”的转化。
2011中国食品安全链式防控技术与管理年会暨第二届外向型企业自主品牌报告会
参会报名及访谈:010-86973228
新闻食验室官方合作:food@ccec.org.cn
注:已开通同名新浪微博“新闻食验室”,欢迎业内关注 http://weibo.com/lab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