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新京报》报道:河南大涧村花费180万元,送23名村属企业经理到清华和慧泉国际商学院研习企业管理,但是,课程中的经济术语和文言文,却成了这些企业家的障碍。
企业家愿意掏腰包进修,便使一些“国际商学院”有了市场。如何别让学员们看不懂经济术语,这就要探讨一些商学院培训的按质论价问题了。
首先是编好教材。由于企业家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等参差不齐,有的人对经济术语一时接受不了,可以来些“科普”;有的人对文言文陌生,可以来些“翻译”;当然,对那些大学以上学历出身的老总,就得来一些“阳春白雪”了。这叫量体裁衣。
其次,按质论价还得备好课。除了书本知识,授课教师更要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教学对象所从事的行当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
再次是为学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譬如,教给学员一些继续学习的方法,教给搜索市场信息的一些基本技能,给他们开出一些相关书籍报刊的目录等。
最后,按质论价的收费标准要与服务质量等同。中国从事企业家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也不只一个清华和慧泉国际商学院,那些学员们可都是生意场上“精狐狸”,花了一大把钱却学不到什么东西,那你们培训机构就别图“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