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为生命系好安全带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一位作家说过,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历险。仔细想来,此话绝对有理。人从出生到暮年,多少次与危险擦肩而过?对某些大大咧咧的人来说,一次出游、一次购物、一次乘车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一位模特乘坐卡丁车玩耍时,未将自己的一头秀发塞进头盔里,不想造成惨剧;一个小男孩在滚梯上来回奔跑,而家长哈哈大笑,结果孩子出了意外……遗憾的是,人们面对不幸事件一方面感到触目惊心,另一方面却又习以为常。应该说,麻痹心理比事故本身更可怕,而避险知识的匮乏更加重了悲剧色彩。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当灾害和事故发生时,人家的遇难人数相对较少,而我们却死伤惨重——这与他们拥有危机意识和自救经验密不可分。所以说,在工作和享乐之余,我们不妨和灾难专家交朋友。如果条件允许,无论娃娃还是老年人,都要多掌握一些急救和自救的本领。避险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可能许多人都答不上来。灾难专家告诉我们,是镇静。资料显示,在地震等灾害中,许多人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自杀”。请记住,徒劳的喊叫和挣扎,只能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同时,此举必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的做法为,在任何恶劣的环境,都要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尽量保存体能,等待救援。
 

  报载,在“7.23”甬温线特大事故中,4号车厢一位女士的表现令人钦佩。事故发生后,车厢一片漆黑。这位女士和母亲、儿子都接受过应急训练,掌握了基本求生常识。因而在列车受到强烈撞击时,三人拼命抓紧窗台和门板,加之背对行车方向,以至于车厢坠地后,他们均奇迹般没有受伤。还有一位吕先生,当时做出了正确的第一反应:立即转身,死死抱住自己的座椅,同时含胸低头。当车厢停止翻滚后,缓过神来的吕先生只受了点儿轻伤。专家对此点评:发生意外时,人本能会抓住周围一切能固定物体,防止身体向外甩,避免身体的冲撞,这跟系上安全带的作用一样。
 

  今天的城市居民,已经离不开电梯代步。诚然,坐电梯不用培训,但安全乘坐却需要知识。专家称,假如乘客平时在乘自动扶梯时注意细节,就能够把伤害降到最低。目前乘坐扶梯的最大误区就是让人站在右侧,留出一侧给人通行——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扶梯的台阶不符合人体功能学的设计,在扶梯上走动很不安全。因而专家建议乘客在扶梯上一定要抓紧把手,稳稳站住,尽量不要行走。还有,当扶梯突发意外,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受伤,因为他们不如大人反应快。还有,缺齿的自动扶梯容易卡住小孩的手,因此儿童上梯要有专人看管。乘梯时家长应让孩子站在自己的前方,紧紧拉住孩子。此外,不要在乘梯时玩手机。尤其重要的是,一定要抓紧扶手。当自动扶梯突发故障,扶手可能就是你的“救命手”。请看,乘坐一回电梯,里面就有这么多学问。至于溺水抢救、交通事故、急救病人等,就需要更努力地学习了。当然,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遭遇这么多不幸,但要知道:一次不恰当的处置,就可能使人丧命或失去健康。
 

  坦率地讲,在安全避险方面,欧美和日本国民堪称我们的老师,其国民从小就接受各种避险教育。入住酒店,先勘察周围环境和紧急出口;走路时决不闯红灯;乘滚梯时应紧紧抓住扶手。要知道,多数意外都是瞬间袭来,当我们做到常备不懈,成竹在胸,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船平安抵岸。正如老话所云:“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要说一万年太久,能保此生平安度过,已是莫大福气。

作者:林鸣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