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10月14日是第42届世界标准日,主题为:国际标准树立全球信心。气象标准化作为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机构更加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提升了气象业务服务的质量。在今年世界标准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围绕过去5年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此项工作的原则、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等话题对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进行了专访。
记者:如何看待气象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及其作用?
于新文:中国气象局党组一贯重视气象标准化工作,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多次强调气象标准是一种很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十二五”时期是气象部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加快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时期,气象标准化面临为实现“四个一流”战略目标和提高 “四个能力”战略任务提供保障和支撑的紧迫需求。一方面,气象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标准渗透于气象业务服务的方方面面,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对气象标准化工作很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等文件中,对气象标准化工作都有明确部署。温家宝总理几次视察中国气象局,也都明确指出要做好标准化工作。因此,可以用“四个重要”来概括新形势下气象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即:气象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四个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业务服务能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履行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引领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记者:气象标准化现状如何?如何看“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于新文:总体来看, “十一五”时期,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清晰且涵盖气象各业务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颁布实施了气象国家标准20项,气象行业标准146项,气象地方标准120多项,还有一定数量的气象企业标准。我们还相继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气象基本信息、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雷电灾害防御行业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机制日臻完善,标准化工作基础逐步夯实。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气象标准化工作“小、低、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标准的应用水平和研制水平、标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标准的国际化参与程度等各个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气象标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加以研究和解决。
记者:“十二五”期间气象标准化工作应坚持什么原则?
于新文:总体来讲,就是要围绕气象事业发展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气象标准化工作。具体讲要坚持四条:一是部门主导、社会参与。要强化气象部门的行业主导意识,发动全行业及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气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坚持开门制标、开放贯标,使气象标准化的社会参与更加广泛、行业指导更加有力。二是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要围绕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与任务,强化气象标准化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使气象标准化成为凝聚前沿科技和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三是科学布局、重点突出。要加强全行业的标准化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加大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管理类、服务类和技术类标准的制修订力度,使气象标准体系结构更加优化、支撑作用更加显著、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四是应用优先、注重实效。要加强气象标准的学习、宣传和执行,健全气象标准实施、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促进气象标准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使气象标准的技术优势以及作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记者:“十二五”期间气象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于新文:“十二五”期间的气象标准化工作,必须立足部门、面向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提高“四个能力”为中心,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主线,按照“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国家标准化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气象标准应用水平和能力,增强气象标准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适应性。通过努力,争取到“十二五”末,使气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量分别达到100项和300项,基本解决标准缺失、质量不高的问题,初步实现机制健全、功能较好、发展协调的工作局面,极大地提升气象标准支撑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具体来讲,“十二五”期间气象标准化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于新文:从总的框架来看,我们要在六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抓重点,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推进一批重点标准、急需标准和精品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二是抓体系,即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增强气象标准体系的完备性、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三是抓组织建设,即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形成覆盖气象各业务领域的分层次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四是抓学习应用,要在全部门、全行业、全社会营造 “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着力提升气象标准在实际气象业务和管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五是抓基础,即加快标准化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为实现气象标准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和气象标准化资源共享提供基础;六是抓国际标准化,即努力推动我国气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记者:为确保“十二五”气象标准化工作任务的完成,将采取哪些措施?
于新文:要实现标准化的预期目标,需要确保措施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要到位。要将气象标准化工作纳入各级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予以重点部署、重点安排,要建立标准化工作领导负责制,要强化标准项目管理。二是经费投入保障要到位。在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及有关部门资金投入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努力形成标准化工作经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三是科技支撑要到位。进一步加大标准相关的科技开发力度,努力做到气象标准研究与气象科研同步,气象标准制定与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同步,气象标准实施与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同步。四是人才保障要到位。围绕气象标准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考核和激励等环节,建立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施展才能的良好机制和导向,并把气象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国气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规划。五是配套政策要到位。研究和完善贯穿标准制修订及宣贯实施全过程的,包括标准执行、项目开发、人才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全面调动各级业务、科研、培训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气象标准化工作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