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建筑产业技术政策(包括强制性标准、规章等)和相关经济政策,同时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开发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产品,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和品质。
一组统计数字显示,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英国为130年,欧洲大陆为80年,即使建筑更新较快的美国也达到了60年,而在中国内地,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还不到30年。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其质量的客观反映,我国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如此低,其质量难免令人担心。
有人将我国建筑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称为“中国病”。这些问题,从宏观角度分析,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比如政府规定的土地使用年限较短,一般为50至70年,这种政策不利于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提高质量意识,从而在主观上降低了对建筑物质量的要求;也有市场方面的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开放时间太短,房地产行业知识和经验积累严重不足,而且过旺的市场需求也容易造成竞争失范,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建筑物的质量。
然而更突出的问题却存在于微观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及其内部管理均存在严重问题。整个市场的急功近利,许多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并不积极采用先进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大量使用低素质的民工,又大包大揽一些力不能及的项目。在内部管理上,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低下,规章制度、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等形同虚设。
其次,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些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留下很多质量隐患。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最初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质监部门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程序性监督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第三,建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近年来,部分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受工程成本和预算结算方式的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来消化涨价成本,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如用不合格的钢材代替优质钢材,用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和安全性,后患无穷。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宏观上,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建筑产业技术政策(包括强制性标准、规章等)和相关经济政策,同时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开发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产品,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和品质。
在微观上,要确保建筑工程质量,除了建筑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强企业自律外,政府监管部门更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监管。必须把好以下几个重要关口:强化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把建设程序关;深入开展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和综合整治,严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队伍的市场准入关;对规模以上的建筑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查,严把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关;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严把施工过程的监督关;广泛推行见证取样、现场抽样制度,强化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监控,严把建筑工程材料关;经常开展工程施工质量技术培训,贯彻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把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素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