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极大地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活动的有序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标准化战略已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前提。”9月9日,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给记者阐述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赵建才指出,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标准化这一重要的技术基础。
赵建才对近年来河南省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的工作机制。河南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三次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和支持标准化工作。二是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基本形成了企业为主的工作格局。“十一五”以来,河南的企业承担和参与了568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主导承担了398项。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了53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SC、WG)秘书处的工作,4位标准化专家担任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TC、SC)主席,占全国总数的近1/5,23个标准项目获得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是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力助推产业协调发展。河南先后起草了18项农业国家标准,制定发布了529项省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了小麦、生猪、茶叶等18个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围绕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食品企业积极开展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初步实现“有物就有技术标准、有事就有管理标准、有人就有工作标准”的全程标准化管理,全省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80%;在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建立标准体系、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等方式,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基本实现了“制定一个标准、培育一个典型、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
谈及未来河南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赵建才强调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在中部这个人口最密集、优势最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核心传承区。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着力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加大各级政府的扶持推动力度。要把标准化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标准化战略的投入,逐年增加标准化专项经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修订、企业和农民参与标准推广实施、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标准实施监督、社会各界关注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继续加快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步伐。省政府将设立标准制定、修订专项经费,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节能减排环保领域的和公益性基础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给予财政补助。设立“河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鼓励科技新技术、新成果以标准的形式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质量水平和实用价值,使标准成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推广手段。三是继续加大各类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试点和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区域化、产业化、综合化的推广模式,建立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标准化示范推广网络,实现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管理和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服务。四是继续壮大标准化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标准化专家人才、熟悉业务基础知识的标准化管理骨干和掌握标准化基本原理的标准化推广人员,逐步建立一支复合型的标准化推广和管理队伍。
赵建才小传:
男,汉族,1956年8月生,籍贯山东临沭,出生地河南信阳,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曾先后担任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河南省商丘市副市长、副书记等职。曾任八届省委委员、郑州市委副书记、郑州市市长。2011年3月,任河南省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