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0月20日起,由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将正式实施。此标准将代替GB14963-2003《蜂蜜卫生标准》以及GB18796-2005《蜂蜜》中的对应指标,明确了蜜源要求,设置了果糖和葡萄糖、蔗糖等限量,增加了嗜渗酵母计数等规定,蜂蜜中的污染物、兽药残留等指标直接引用相关食品安全基础标准规定。
但该标准发布后,由于并未针对此前业内普遍关注的掺加大米糖浆等现象做出相关规定,但又在另一些指标方面提高了标准,从而在全国蜂产品行业引发诸多争议。蜂蜜产业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能否随着新国标的实施而有所改观?能否督促企业提高生产标准,真正加强质量管理?《中华合作时报》记者近期采访了部分企业和蜂蜜专业合作社。
严苛标准触动行业利益
蜂蜜的国家标准主要涉及两大体系:一是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10月26日发布的GB18796-2005《蜂蜜》,主要从产品质量角度规定了一系列理化指标,对蜂蜜的名称、真实性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另一个则是卫生部2003年9月24日发布的GB14963-2003《蜂蜜卫生标准》,主要从安全卫生角度规定了致病菌等一系列卫生指标。
此次卫生部出台的新国标对蜂蜜的理化指标进行了修改,包括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得低于60%,蔗糖除特殊蜜种外含量不得高于5%,锌含量不得高于25mg/kg等。对于将蜂蜜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而这些指标的差异是否涉及食品安全,业界对此存在争议。
天津蜂产品公司负责人表示,蜂蜜新国标增加了污染物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等相关要求,对保障蜂蜜产品的食品安全当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业内普遍认为,理化指标只反映产品质量,并不涉及食品安全。比如果糖、葡萄糖含量60%合格,那么含量为58%只能说质量不好,可一旦被扣上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大帽子,那就只能下架、销毁了。所以新国标把理化指标列入是欠妥的。
虽然从标准制定的角度,新国标的一些规定的确超过了食品安全管理的范畴,但这些规定的确可以起到限制生产商在蜂蜜中掺加大比例其他糖类成分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严苛的标准也触动了大多数蜂蜜生产厂商的利益。
不过支持新标准的声音也不在少数。有专家就指出,新国标所要求的理化指标已经是正常蜂蜜产品的下限了。如果蜂蜜产品的有效成分过低,那么一定含了很多不应有的物质,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
药残标准与国际接近不接轨
新国标中还专门增加了污染物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对此,各方都表示对保障蜂蜜产品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养蜂协会副会长杨传全表示,新标准中规定兽药残留限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因蜜蜂生病等原因,蜂农在饲养过程中会用到抗生素等兽药,其中一些成分会残留在蜂蜜中,食用后会给人体造成一定危害。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养蜂技术协会会长陈祥富也表示,国家对于蜂蜜的农残、兽药残留进行限量,对提高我国蜂产品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陇南市武都区养蜂技术协会生产的“太泉”牌蜂蜜已经达到有机食品级别,协会非常重视蜂场周边环境建设,基本在封闭式的环境内养蜂,在发生蜜蜂细菌性感染疾病时,不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转而利用天然的大蒜汁治疗,效果很好。同时,一旦发现蜜蜂发生疾病,通过实时监控、记录,第一时间将病蜂隔离,在远离蜂场至少5公里外集中处理、销毁。但陈祥富同时也表示,目前多数蜂农还是采用“走蜂”的形式追花逐蜜,这样一来,很难保证蜂蜜的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等问题。
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指出,卫生部颁布的新国标大致参照的是欧盟的蜂蜜进口标准,虽然标准高了,但在一些细节规定方面,我们的标准尚达不到国外的水准,致使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例如,蜜蜂像人一样也会生病,但是在蜜蜂服药方面,只是规定目前蜜蜂禁止服用什么药,而没有给出一个可以服用的“药方”。
天津蜂产品公司也表示,新国标中关于兽药残留要符合相关规定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规定,对企业来说的确缺乏可操作性。因为兽药的种类非常多,有上百种,而实际上由于没有完善的对每一种兽药的检测标准,企业对兽药残留的控制有点无从下手。
新标准保了安全如何保“真”?
去年11月,央视曾经曝光了国内部分蜂蜜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在售价较高的蜜种中掺入油菜花蜜等价格低廉的蜂蜜以及用加工大米时的下脚料制造“果糖”掺进蜂蜜当中冒充蜂蜜的情况。一时间,国内蜂蜜行业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因此,新国标出台之前,很多正规厂家都希望新标准能对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造假现象予以遏制。
然而,新国标对近年来部分不法厂商为了提高产量又避免检测而“发明”出的勾兑物“大米糖浆”却未提及任何的相关检测项目。这令业内正规生产厂商颇为恼火。
“国家出台这个标准本意是想遏制这种假蜂蜜的生产销售,但是结果却对好的蜂产品规定甚严,而并没有影响到这种勾兑的假蜂蜜。”南京西洋湖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大和说。
据了解,《蜂蜜》的国家标准最初发布于2002年,2005年曾进行过一次修订,修订后的标准由“推荐性”改为 “强制性”,对不同品种的蜂蜜提出了不同的蔗糖含量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蜂蜜的真实性要求,然而由于检测方法滞后,一些不法企业钻标准的漏洞,按照标准来造假。自从2005年的标准要求检测玉米糖浆后,一些不法分子又研究出了大米糖浆,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其实,对于大米糖浆的检测技术已经突破。记者从国家认监委网站获悉,今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 “2011年度检验检疫食品专业行业标准第一次审定会”, 会议审议了由江苏、上海等10个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起草的《出口蜂蜜中大米糖浆的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20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这20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中有5项是检测蜂产品的方法标准。而此次的新国标为何没有将大米糖浆的检测标准列出,让业内不少人士感到费解。
“勾兑的假蜂蜜成本只有真蜂蜜的30%左右,但仍以真蜂蜜的价格在售,利润驱使果糖勾兑比例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正规蜂产品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权益。”陈祥富无奈地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新国标出台后,很多资金并不充裕的蜂农专业合作社不得不提高生产成本。南京西洋湖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大和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们正准备上马一套价值3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他表示,蜂农是逐花而居、靠天吃饭,一遇天灾,蜂蜜就会大量减产,生产风险很大,希望有关部门对养蜂专业合作社能提供一定的扶持和补贴,提升合作社的实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编辑视角:没有规矩 何以成方圆
蜂蜜新国标的出台,引起了业内广泛的讨论。有积极支持的条款,也有备受争议的标准,但无论如何新国标的多项新规定都有利于促进我国蜂蜜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任何标准的出台,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卫生部出台的蜂蜜新国标,大致参照的是欧盟的蜂蜜进口标准,但其实还并不太严格。为什么这样一个并不算太严格、太苛刻的标准会在业内引发如此大的反响,究其原因,与我国蜂产品市场长期的不规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果糖、葡萄糖含量问题,达不到60%就应该予以下架处理,不能仅仅因为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从而姑息了这种降低产品质量的做法。生产者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标准之严苛。常话说“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没有高的标准,如何来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当然,从各方的争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蜂蜜新国标中仍然有不少地方还不够完善,部分条款还需要添加与实际生产相对应的标准,检测方法还要不断地扩充与更新。而这种不断完善需要一定的过程,也需要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坚决地维护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不断地加入有利于市场规范的条例,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在完善标准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强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来维护标准的执行,质监部门、卫生部门甚至普通的消费者、媒体都应当有这份责任,去监督、去规范市场,让高标准、严执行、强监管成为禁锢不诚信、不规范生产者的脚镣,从而为我国蜂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于璐娜 陆璐 米雅娜 白琦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