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正当的消费权益遭受损害,就要进行维权,这没错,但维权也有方式方法和度的问题。方式方法错误或突破了某种限度,维权的性质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甚至蜕变成违法行为。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消费者发现自己的汽车出了点毛病,便向汽车生产厂家提出投诉,要求厂家全国性地为消费者解决问题。厂家答应尽快给出市场解决方案,同时希望不要将此事向媒体公开,该消费者表示只要真诚解决问题,可以不予公开。然而,在限定的时间内,厂家并没有为该消费者解决问题,他联系其他车主,得知均未接到厂家维修通知。他又等了几天,仍杳无音信,于是他对厂家彻底失望,便将其为厂家保守了两个月之久的“秘密”向媒体公开,并决定联合其他消费者再次对这家企业提出起诉。
我们关注这个案件,重点并不在于其最终的结果,而在于案件当事双方对待问题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汽车厂家而言,不管是将所谓的“解决方案”空置,还是试图向公众隐瞒自己产品的质量缺陷,这都暴露出其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而那位消费者起初答应为厂家保守“秘密”,之后又以“揭秘”作为对厂家要挟手段的做法,均为维权观念错误及不当维权的表现。
双方似乎都把维权当成了一桩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这当然有损法律威严。案件本身其实很简单,可是由于加进了过多的人为因素而变得复杂化了。利益是人为因素的出发点,而为了达成自身利益,一个被双方认为可行的手段便出现了——制造“秘密”,既互相误导,又误导大众。这种做法,是经济学柠檬市场现象的一个典型表现。
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在上个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柠檬市场说”,之后该学说便很快流行起来,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甚至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比如在二手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得天花乱坠。买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
上文案例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样存在,消费者在对付厂家时答应保守“秘密”,其实就是讨价还价,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但厂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也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两者达成的妥协结果,只能是将售后服务引向柠檬市场。这种情况一旦反映到整个消费市场,问题将更为严重。
要削减信息不对称,沟通是重要的手段。当然,消费者要获得信息,沟通的方向除直接指向企业,更多地还是应指向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第三方,毕竟企业若没有压力,是不会主动提供信息的,而通过第三方这种间接的方法,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弥补自身信息的不足。而一旦发现自身利益受损,利用直接、正当、合法的手段积极维权,才是保证信息充足、准确的正确选择。而像前文中那位消费者试图与厂家达成妥协的做法,不仅于己无益,而且于人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