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近年来,“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问题海产品等事件接连发生,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消费者信心大受打击。我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我省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到底如何?消费者应怎样理性、客观地看待食品安全监管?当前各级监管部门面临哪些困难?......
针对这些读者关心的话题,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全省9个市,走马食品安全监管第一线,所见所闻,令人兴奋,发人深思。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食品安全监管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与读者分享各地食品安全监管的心得。
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豆腐专项检查经历,珠海市副市长邓群芳至今仍记忆犹新:黄豆被浸泡在黑乎乎的水中,加工场所是铁棚临时搭建,而在一旁正在进行豆腐加工的人员明显不符合食品加工人员的基本卫生条件,整个加工地点杂乱而肮脏,“很难想象”。
随后,珠海掀起了对豆腐的整治工作,但打一次藏一次,然后再出来一次,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小的豆腐让监管者犯了难。
食品安全投入也是成本投入
珠海当地的媒体曾经收到报料:买的豆腐里竟藏有铁片,此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市民甚至不敢买豆腐。而随后的专项整治让监管部门看到了更多的问题:单纯依靠一个又一个的专项整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珠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陈昌亮告诉记者,监管的各个部门经常和企业交流的一个观点就是:虽然食品安全似乎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它其实也是一个企业必须进行投入的成本。“如果不舍得投入,短期节约了这个成本,但也必然埋下了未来的隐患,而这带来的损失可能数倍于之前应投入的成本”。监管部门发现,发展豆制品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学会整合。“对于豆腐这样的传统行业,如果都是小规模经营,无论怎样监管最后都是野火烧不尽,经营者个人也只能是苦苦挣扎在利润最低点”。
规模企业盯上高附加值豆制品深加工
记者参观了以出口为主的珠海市西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西尾的生产车间,记者体验到了重重关卡的味道。更换服装、洗手、消毒、换鞋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在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用来将豆包口系住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细线,而是葫芦丝,“它不仅本身的韧性很好,而且还可以食用,用来包扎非常卫生”。总经理王云峰告诉记者,在这里每一颗豆子来源都有详细记录,而生产车间使用的每一个工具如剪刀等也有详细记录。
王云峰回忆道,企业刚成立时,曾经进军过豆腐市场,“花费了很多心血,一块豆腐卖3元,我们觉得根本不贵,因为原料和技术值这个价,但市场根本不买账,后来便放弃了”。
据其介绍,目前公司的豆制品就有36个品类。虽然他不愿意透露具体的利润,但也很委婉地表示肯定比传统的豆腐高不少,“豆腐只是豆制品的一种而已,更大的市场还正在成熟和有待挖掘,国内的生产企业不能仅仅盯在豆腐上,豆制品的深加工可能才是未来的发展之路”。
工业园集中化管理成为新模式
珠海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部门在对该产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后,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慢慢成形。不可能让每个个体户都走西尾公司那样的发展之路,但是能否由政府出面推进其工业化生产之路呢?
“工业园集中化管理”的想法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如果要彻底改变珠海市豆制品等副食品生产加工业“多、小、散、脏、乱”的局面,除了加大打击力度从严监管外,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把豆制品、烧腊等副食品作为健康产业来经营。
副市长邓群芳告诉记者,设立副食品工业园是新的尝试和探索,计划把香洲区作为试点城区,通过国土部门规划出一块100至200亩的工业用地,先期建立香洲区副食品工业园区,引导包括豆制品在内的副食品加工企业进入园区生产经营,试验取得成效后,再分别在金湾区、斗门区推广,争取用1到2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2到3个规模不等的副食品工业园区,作为副食品行业发展的依托,促进该市副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