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汽车企业认证部主管小赵明显感觉人手不够。
一辆新车要想上市,必须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三个政府部门的强制环保认证。小赵手下的十几个认证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就是辗转在检测和认证机构之间,三种强制环保认证还只是全部认证项目的一部分,即使环保部门的认证,还分国家和地方两种。
“三项强制环保认证本来就够我们忙的,最近又冒出了两个自愿环保认证。” 小赵说,“我们开始没太当回事,结果发现这‘自愿的’也很厉害。”小赵指的是去年11月公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不少企业由于没有“自愿认证”,结果就没能上政府的采购清单。
很多汽车企业向记者反映,面对三项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的强制认证、两个已经开展的自愿认证,企业不寒而栗。更让他们恐惧的是,今后还不知道有多少环保认证在等着他们。
汽车的环保认证似乎成了“唐僧肉”,谁都要咬一口。让企业和行业困惑的是:为什么这些部门都这样热衷于搞环保认证?在保护环境的背后,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目的?
三项强制认证劳民伤财
一款新车要想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必须在环保方面满足国家要求,这完全符合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央精神。但是,多头管理与中央精神不相符。
一款新品要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检测,才有资格上《公告》,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保认证,才能进入“排放达标目录”,拿着公告结果和环保认证,新车才能够上牌。这还不算完,还得取得3C认证,企业才真正能够正常经营。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三个环保认证重复内容很多,汽车企业不堪重负,后来部委之间有过一次协调,合并了一些重复项目。现在的相同检测只要做一次,但是检测内容不同的还得另做,不同部门主管的认证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
结果,一款新车型上市,算上给不同检测单位提供的好几辆样车、检测费用、人力、物力等各项成本,一家企业的花费就已达上千万元之多。
“为什么不能把环保检测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由一个部门管理?”一个合资汽车企业的外国技术专家很困惑。
从国际惯例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管理汽车的部门都只有一个。欧洲国家一般是交通部,日本是国土交通省,这些部门管理包括环保、安全、节能在内的所有汽车的认证。美国和加拿大例外,但也是分职能由两个部门管汽车:环境保护署只管环保,交通部只管安全。像中国这样三个部门齐抓汽车环保的现象,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自愿认证成变相“强制”
不少汽车企业的认证工程师已经习惯了“多头跑”,但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他们开始担忧。
先是文前提到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让不少企业尝到了苦头。这是自愿认证,已实行了12年之久,参加的汽车企业却一直为数不多,但此次和政府采购挂上钩,让众多企业慌了神儿。“这样下去,‘自愿’认证就成了变相的强制认证”,一家汽车企业的总经理气愤地对记者说。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这个认证由于首家与财政部达成了政府采购协议,认证生意十分红火,忙得不亦乐乎。”
近日,业内人士又透露了一个最新消息,另一项《国家节能环保型汽车认证》也不甘示弱。开展这项认证的机构给各汽车企业发出邮件,声称他们也与财政部达成了协议,谁想进入第一批政府采购清单,就尽快向他们申请。
目前,我国有至少两项汽车环保自愿认证,实际都变成了强制认证,使强制认证变成了五种。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国际上也有些国家有自愿认证,其标准高于强制认证,以号召有实力的企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引领行业进步,但他也不赞同“自愿”变成“变相强制”。
消费者为繁琐认证埋单
企业为了通过不同认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总要有人为其埋单。
“表面上看,是企业负担重了,实际上繁琐的环保认证提高了成本,企业总要把成本分摊在产品上,最终埋单的还是消费者。”一位专家给记者分析说。
不仅如此,各部委为了汽车环保认证,一方面要投资重复建设检测机构和检测线,另一方面必须组织大量的工作人员,耗资不菲,最终为其埋单的还是每一个消费者。
中央提倡建设和谐型社会,汽车环保认证的多头管理,让汽车企业感到“不和谐”。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复的认证浪费了企业资源,浪费了政府资源,更浪费了社会资源。
认证部主管小赵不怕他手下的人越来越忙,但他希望他们能在更严格、更科学的认证过程中不断提高,通过他们的工作使环境质量真正得到改善,汽车的排放真正得到控制,而不是忙着把一份份资料反复填写在不同的表格里,忙着奔走在各部门之间做着重复的表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