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不能缺少的“精彩”
——记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
作为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的食品安全技术保障部门之一,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承担了供大运会食品的多项检测工作,进口食品和运动员配餐的安全检测、兴奋剂专项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专项检测以及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非法添加物塑化剂检测等。
重担在肩,使命神圣,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可贵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技术,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大运会食品安全屏障。
第一份满意答卷
兴奋剂一直都是体育赛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防止运动员摄入含兴奋剂等违禁药物的食品,提高检测手段和水平尤为关键。为此,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未雨绸缪,从有关标准品的购置、方法的研发和验证到专项检测小组的组建和工作安排等,均出台了详细计划。与此同时,该中心专门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加班加点,研发新的兴奋剂检测项目,扩大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时申请新增兴奋剂项目的认证认可。今年3月,该中心成功取得34种兴奋剂检测项目的CMA资质认定和CNAS实验室认可。
兴奋剂项目的检测周期较长,仅样品前处理就需要两天,而大运会食品必须在72小时内出检测报告的严格要求,必然要求整个检测流程包括样品接收、样品制备、前处理、仪器检测,签发报告等环节衔接顺畅,程序流动零障碍。7月7日,第一批入境大运会食品送达该中心,8个酱料4大类34种兴奋剂均须检测。检测小组迅速到岗,检测资源立即就位,两台最高灵敏度的液质联用仪启动。挑战马上摆在眼前:兴奋剂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动物源食品的检测,酱料样品仍然适用吗?“骨头”再硬也要啃,经反复研讨,来回验证,最终确定根据样品基质对前处理方法进行调整,同时做好基质加标的质量控制,确保“检得准”。
承担兴奋剂检测的技术人员林黎,爱人被单位派驻外地,她一个人要照顾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却从来没有因此影响工作。在检测方法的研发阶段,她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随着大运会食品兴奋剂项目的开检,她又忙碌在实验台前,经常要到很晚才走回家。
风波的背后
今年5月,台湾“塑化剂”风波暴发。深圳地区进出口食品塑化剂的检测及深圳市面上销售的各类食品塑化剂风险排查重任落在了该中心的肩上。问题很快出现了:实验室现成检测方法不能涵盖塑化剂涉及的几乎所有类别食品,而且操作步骤繁琐,检测周期难以保证,面对堆积如山的待检测样品,怎么办?
市民的疑虑解答刻不容缓,确保大运会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集中火力,迅速攻克技术难关!以岳振峰研究员和沈金灿博士为首的方法研发小组马上行动起来,分析样品,参考国内外标准,试验提取方法……最终,一项涵盖绝大多数样品种类、能够同时检测17种塑化剂的快速检测方法研发出台。其间,凝聚的是中心工作人员无私的奉献和辛勤付出。人员不够,立即调配资源,增派人手,大兵小将齐上阵;时间不足,下班、周末都补上,加班加点,无怨无悔;3台仪器24小时不停运转,5名检测人员每周7天坚持检测。技术人员小刘,参加检测工作刚满一年,对工作异常投入和专注,为了及时完成塑化剂检测任务,晚上和周末经常加班,经常错过甚至忘记午餐。
疫情面前技术为先
今年4月,媒体报道日本出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STEC)感染病例。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中心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将是大运会食品安全的一个潜在风险,必须尽快研发方法,做好检测准备。5月,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STEC)疫情暴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研发进度加快,技术小组一边跟踪疫情进展,一边订购开展检测工作所需的试剂、血清和菌株。国产试剂质量不稳定、进口试剂货期长、能产毒素的标准菌株难觅等等困难,必须一一克服;掌握的STEC筛选方法必须确证;目前流行的血清型能检测,常见的血清型也要能检测……
6月28日,经过近3个月紧张的研发和严密验证,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针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检测细菌,还能检测毒素,并把检测周期控制在两天内。目前,中心已将该方法用于大运会食品、大运会配餐和其他进出口食品的检测,严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出现。
大运会即将于8月12日开幕,但是对于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大运会早已开始了。他们将把经历的这些,看成是人生难得的历练和宝贵的财富。他们坚信:大运会食品更安全,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