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汽车检测机构“理还乱”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日前,记者又一次得到在业界流传已久的消息: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自称即将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可以进行汽车上《公告》的检测。说“又”是因为,类似的消息已传出多次,但始终未成现实。

检测机构与部委间“说不清”的关系
据了解,该检测机构目前是国家认监委认可的3C认证检测机构。

新车要想上市,必须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公告》认证、国家认监委的3C认证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环保公告三道关。这三个部门都授权了一些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来对汽车产品进行相关项目的技术检测及认证。

据了解,3C认证采取整车与零部件分别检测的方式,被授权的检测机构共有18家,其中整车检测机构8家。《公告》采取的方式是整车与零部件同时检测,其批准的检测机构是认监委授权的8家整车检测机构中的7家,惟独没有上海这家。

检测是支撑认证的技术手段,对检测机构资格的认可是手握大权的三部门都重视的大事。记者对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授权或批准的汽车新产品检测机构进行梳理,发现有30多家。除了上面提到的,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检测机构还有18家,其中5家同时获得认监委与发改委的授权和批准。

这30多家检测机构中,有隶属于各部委的,有隶属于地方的,也有隶属于大学的;有国家级的,有非国家级的。在此之中,上海的这家检测机构引起了记者的格外注意。

知情人士透露,其在资本上与国家认监委下属单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正是其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可的原因。“三个部门在汽车认证上‘齐抓共管’,导致重复管理和重复建设,甚至导致了利益纠缠,直接体现在对检测机构的认可上。”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此分析。

与此相对应的是,位于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虽然获得了国家认监委的检测机构认可,却始终未能获得认证资格认可。

检测过程中“道不明”的暗箱操作

如果说检测机构与部门间“说不清”的关系是宏观问题,那么检测过程是否公平、公证,则是与企业和消费者切身利益关系更大的微观问题。

检测机构负责产品技术上的评价与鉴定,一纸报告与产品的命运紧密相连。让记者震惊的是,采访中一位专家透露,在新车检测环节,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例如,有些车型尚处于试制阶段,它的检测报告已经出来了;有些企业不用送样车,检测报告照样到手;有些车型的某些不合格技术指标,经过“处理”变为合格。

果真如此吗?记者分别对几家检测机构、汽车企业进行明察暗访。许多采访对象表示,这种作假现象肯定有,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在商用车检测中会多一些,具体例子“不方便说”。
这种闪烁其词让记者感到,多说一句就会引火上身。被访者谈及此事时也表现出了“见怪不怪”,说明“可通融”甚至成了检测的“潜规则”。

当记者以汽车企业身份采访一家检测机构时,其工作人员非常热情。记者问:“听说你们这里通过率高一些,质量稍差点儿也能通过?”这位工作人员先表示“一般不可以。”随后补充道:“要不,你和我们领导谈谈,具体情况再商量。”

记者曾问一家检测机构,做一款新车的检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对方回答,按照《公告》项目要求做,至少也要3个月,因为有一项是3万公里可靠性测试。不过,如果以前在他们那做过检测,他们知道车的质量、可靠性能等,可以先出报告,然后继续跑完3万公里。

一位深知此中内情的人士从另一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多头管理拉长了认证的时间,企业要抓上市时机,不得不要求检测机构想办法快一点。一方面检测机构同情企业,另一方面检测机构间的竞争导致能‘想办法’的地方生意好。”

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部委并未指定企业要到哪家获得资格机构做检测,企业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送检,“但也有例外,是一些特殊关系在起作用。”至于什么是“特殊关系”,他未明说。

价格问题也是“特殊关系”中的一种。据了解,国家环保总局并未对其认可的检测机构检测收费做严格限定,因为“业内竞争”,一家检测机构在记者询价时表示“价格可以商量。”

采访中,由于记者的表述不够“内行”,引起了一家检测机构的怀疑,他拒绝提供报价,但表示做全套可以打折。他对记者说:“我一听你就是‘空手道’,肯定不是汽车企业的,你是代理吧?”

这令记者感到惊讶,原来在新车检测环节中还存在着一批周旋于汽车企业与检测机构之间的“黄牛党”,可以化解“难办的事”。

检测机构“无人管”损害谁的利益

“微观问题与宏观管理有很大关系。”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那么,到底是谁在监管这30多家检测机构?

国家认监委下面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中汽认证中心,负责3C的申报管理工作。采访中,有企业人士提出,也许中汽认证中心负责3C检测机构的监管工作。当记者就此咨询中汽认证中心审核部的工作人员时,这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中汽只负责进行评价,评价这些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并不负责管理工作。可以问一下认监委下面的实验室认可委。”

实验室认可委的工作人员则表示:“我们只负责对检测机构的设备配置、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并不具有强制力。检测机构来自愿申请认可,我们才去做评定。经过评定,这些检测机构才有可能进入认监委的候选名单,进而获得授权,我们并不负责管理。”

与此类似的是,国家发改委下面也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中机中心。采访中其工作人员表示,中机中心只负责对检测机构进行技术方面的把关,并不具备管理职能。国家环保总局相关人士则表示,其认可的检测机构归科技司管,但并不否认“只是进行技术层面的管理。”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专家认为目前检测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是由于“竞争强,管理弱”导致的,而有人则称“现在检测机构还不够多”。而对检测机构到底是应该“少认可,严管理”,还是应该“多认可,促竞争”,包括各部委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并不明了。

不管怎样,一位专家痛心地对记者表示:“检测是认证、执法的基础,检测乱则认证乱、执法乱。”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深表担忧,因为“暗箱操作”使实力强且诚实的企业的竞争力被削弱了。

检测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节能,安全、节能又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检测机构何时才能真正中立,检测过程何时才能真正公正,记者在采访中没有得到答案。
作者:李智峰 吕钊凤 周庆文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