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浙江省童装质量安全状况及发展对策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童装产业概况

  目前,我国年产童装约50亿件,童装产量占我国服装总产量的10%左右。其中国内童装消费总量约25亿件,年均童装消费超过500亿元。浙江是童装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童装企业已达6700余家,遍布湖州、温州、杭州、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年产童装达4亿件,拥有红黄蓝、杉杉、巴拉巴拉等一批行业领军品牌。高度集聚、集群化生产,是浙江童装产业的一大特点。由于浙江省童装产业因市场而生,又因营销而发展,其产业发展的特点很大程度决定了浙江省童装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基本状况。

  从2008年至2010年童装产品国家抽查和浙江省级监督抽查情况看,浙江童装产品中pH值超标、甲醛含量超标、纤维成分含量等质量问题还较为突出,给浙江省童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近期,笔者通过大量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市场调研,全面分析了童装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提出了质量风险预测和控制的方法、途径。

  浙江童装产业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可以说,浙江童装产业的崛起,是依托成本优势大力发展低端产品发展起来的。由于利润空间小,不少企业在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中艰难生存,生产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出厂检验手段,因而质量稳定性较差。据统计,2004年至2010年浙江省级监督抽查杭州、温州、宁波、金华和湖州等地区的总体合格率逐年提高,但全省童装产品批次合格率保持在80%左右,说明浙江省童装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偏低。

  在历次抽查中,童装产品pH值、甲醛含量、色牢度等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其中pH值和色牢度指标是产品质量隐患构成的主要因素。纤维含量标实不符和外观缝制及规格不合格是目前纺织服装产品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特别是纤维含量和标注标识,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应该不会出现不合格的问题。但事实上,童装产品的不合格很多都是因为纤维含量或标注标识问题引起的。

  浙江省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1、产业特点造成的质量风险。浙江省童装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总体看,童装企业的绝对主体还是个体作坊式的家庭企业,对真正高质量、高品位、个性化的童装品牌造成威胁,对聚集地自身的信誉和发展构成负面影响。很多企业在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中艰难生存,生产管理十分不规范,造成产品质量风险。不解决童装产业的整合问题,抑制过快增长的产能,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低价竞争所造成的童装产品质量风险。

  2、生产方式造成的质量风险。童装行业的加工和生产组织过程所需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不高,一般的童装企业准入门槛较低,所以浙江省童装产业仍以小型企业为主,即100人以下的生产规模成为童装企业的主流,更多的是几十人,绝大部分企业采用单件制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程度不高,而且生产管理不完善,使得产品的工艺质量难以保证。从供给的角度看,由于这类产业进入门槛低,导致中低档产品的竞争日趋激励,而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以低成本竞争为主,集群之间不可避免地频发“价格战”,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产品质量难以整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显。

  3、标准失衡造成的质量风险。国家质量标准是衡量童装产品质量风险的主要依据。目前,标准失衡造成的风险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童装产品标准与面料产品标准在考核甲醛、pH值、色牢度这些指标中未能达到统一。如面料产品标准湿摩擦色牢度要求低于童装产品标准的色牢度要求,也就是说面料合格,做成童装产品考核就不合格,给生产和管理带来风险;二是产品质量指数、抽样方案与国家标准之间产生失衡。由于质量指数实际操作上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客观,最终导致“指数”失真,而抽查方案过于强调安全指标,忽视了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造成产品质量风险。

  4、利益驱动造成的质量风险。从调查的情况看,童装产品质量问题的存在与企业质量意识淡漠,内部质量管理薄弱,尤其是在执行产品标准和质量检验方面存在不足有很大关系。相当部分企业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对产品质量根本不予控制。而客观上讲,童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90%以上企业的年销售额不足百万,动辄上千元的检验费用对利润微薄的童装企业而言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成本与利润是利益驱动的源泉更有一些不法企业,受利益驱动,唯利是图,生产低价劣质童装产品,坑害消费者,更是产品质量风险产生的根源。

  浙江省童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控制

  浙江省童装产品量大面广,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二级批发市场销售份额,对全国的童装零售市场,乃至中东、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形成辐射。根据浙江省童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点,结合实际,提出以下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

  1、逐步建立和完善童装产品预测预警预防等级体系。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童装产品预测预警预防等级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建议由相关部门领导和省级有关专家组成童装产品预测预警工作小组,定期对童装生产企业、集散市场进行调研和随机抽查,及时分析市场信息和检测数据,全面准确地掌握童装产品质量动态,科学编制预测预警报告,制定预防应急等级预案。同时定期跟踪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等国外网站,及时下发预警信息。二要根据童装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定期、定点、定厂的监测体系,并开发定点监测专用软件,实现在线电子监测。监测点的设立应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独立性,便于相关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三是确定独立的抽样检验机构,避免抽样样品和检测数据的失真。四是建立预测预警通报体系,形成及时反馈的良性通道。其次,要建立市场干预机制和淘汰机制,强化专业市场整顿,制定行规行约,注重诚信与法制,打假扶优,净化市场。

  2、逐步建立公益性童装质量检验制度。由于浙江省童装企业规模普遍很小,传统的单件制加工和低价营销模式已基本形成,政府很难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因此,要让企业主动对面料或成品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很大难度的。为此,政府应从引导产业发展,培育市场发展的角度,逐步建立公益性免费质量检验制度,对进入市场进行面料销售的企业实行免费检验或补贴检验或其他优惠政策,以保证面料质量的安全。从童装产业的生产方式看,面料是导致童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最主要的因素,只要企业控制了面料的质量安全,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面料质量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面料企业或童装生产企业自愿、主动送检。对于实行验货检验的童装企业要建立红榜或质量信誉名册,引导市场消费。

  3、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政策引导,推动童装产业健康发展。由于浙江省童装产业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形式存在,并以低价低质或低价劣质的盈利模式发展,其生存利益的驱动性很强。因此,只有加大行政监管力度,才能建立有效的公平竞争秩序,遏制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加强对企业的质量宣传、标准宣传和法制宣传,宣传教育为先,重点典型案件查处为主,该整顿的坚决整顿,该关停的坚决关停,使行政执法真正具有威慑力。对童装面料市场的监管更应加强力度。同时,各级政府还应通过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间整合重组,扶大限小,对落后的加工模式和过剩的生产规模要坚决地进行压缩,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生产之路。通过以上措施,大力促进区域内市场竞争的规范有序,从而有效推动童装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巧丽 殷瑜 来源:中国纤检网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