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上海市高二学生林立旖发明简易鉴别地沟油方法:地沟油因动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点不同。普通植物油要零度,而地沟油在8摄氏度即凝结。将自家购买的食用油放进温度8度左右的冰箱,如凝结,即为地沟油。此科研结论一出,网友奔走相告。
去年年底,北京市小学生张皓的调查引出“蘑菇被漂白”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结论为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9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
类似报道,各地都有。据不完全统计,眼下,不少中小学生都在埋头搞“科研”,有测试瘦肉精的,有检查注水肉的,还有琢磨速测蔬菜农药含量的——前段时间,有项调查称,中国孩子与西方孩子相比较,考试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差。这一结论显然有点儿荒谬。眼前,一批“发明”纷纷亮相,引人关注——只不过这类“科技成果”很难跻身国际科学界,而且说出去让人挺难为情的。
真是太难为孩子们了。像他们这个年纪,本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丑闻,生生把有的孩子“逼”成了“发明家”。有人讥笑:这些孩子不会是凑热闹想出名吧?不对,您这是以成人之心度赤子之腹。事实证明,孩子们是真诚和严谨的,其行为令人感佩。以张皓同学为例,在农大博士指导下,他总共选择了16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采样地点既有超市商场,也有大型批发市场。产地既有北京本地的,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为了增加说服力,张皓还设计实验模拟了商贩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蘑菇的过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商贩浸泡蘑菇的浓度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1克/升。这甚至大大超过了荧光增白剂在印染行业中的使用标准。试验还发现,有些蘑菇被污染的途径是通过包装塑料袋。一些塑料袋本身不合格,含有过量荧光增白剂,运输途中用这些塑料袋装蘑菇,蘑菇就会被污染。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用上述文字,就是想问一句,在张皓之前,有哪个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对蘑菇做过如此严谨的实验?一位科学工作者感慨道,当他获知孩子的科研过程之后,“感觉自己汗都下来了!”我想再追问一句:有多少相关人员能做到“汗流浃背”?
孩子不晓世事,不懂得利益关系,做事出发点极其真诚。与之对照的是,当突发事件来临,有些“职能部门”的表态常常是复杂的、迟缓的甚至遮遮掩掩的。有识之士指出:小学生用试验表达出来的怀疑和论断,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过程是否科学,而在于背后探索真相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敢于提出质疑,并通过合理方法动手求证,这才是当下最为稀缺的“素质教育”。然而,这个素质教育仅仅是针对孩子吗?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孩子们的。大人们真该反思,是什么让有些人变得贪婪和黑心?是什么让有些人变得麻木不仁?孩子认真求实、积极探索的精神还能打动我们吗?事实上,我并不希望学校里冒出这么多小小“发明家”,只把眼睛盯在锅碗瓢盆上,而是希望他们回到教室,继续向知识的顶峰冲击。至于监管市场、控制质量的重任,还是应该由叔叔阿姨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