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通报了最近一次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情况,抽查结果显示,婴幼儿服装(A类)产品合格率为88.5%;儿童服装(B类和C类)产品合格率为86.1%。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甲醛含量超过标准限定值、pH值项目不合格、纤维含量与明示标识不符等。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各地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儿童服装市场的专项监督抽查和治理整顿,儿童服装市场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从这次抽查的结果看,甲醛含量、pH值超标等这些多年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仍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这说明我国儿童服装市场深层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对症施药,药到病除。我国儿童服装市场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一直难以根治,其实是没有找准病因。我国儿童服装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是恐怕是最大致病因素。据悉,目前我国现有童装企业4万多个,大多为中小民营企业,成规模和有品牌的专业厂家不足200个。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质量意识低下,而且急功近利,模仿、抄袭品牌企业的现象严重。他们以低价切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心,导致了儿童服装产品质量堪忧。许多企业对《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知之甚少,有的企业甚至都不知道pH值指标是什么。
与此同时,我国儿童服装行业持久性的质量检测、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病的诱因。我国的质量检测标准与国外相比并不滞后,相反,在色牢度、羽绒菌群等方面的监测比国外还要严格,并且我国在甲醛含量、pH值等方面的检测标准也逐年提升。标准的前瞻性与企业的落后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虽然国家级检测机构在检测、通报企业、企业申诉等方面比较规范,但某些地方性检测机构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检测标准和对检测结果进行公布的程序缺乏系统性。民间也有“不要等到6月1日这一天才想起为孩子们做点事,其他364天也不要忘了孩子们”的呼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然,家长、学校等这些儿童的监护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每一位家长都会爱护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往往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有的家长既缺少对儿童生理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儿童服装质量知识的了解。他们在给孩子选购服装时,常常注意不到童装上标注的相关质量标准,不懂核对与说明有关的安全指标。另有一些家长只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贪图便宜,对服装的质量安全问题并不关心。这种状况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的问题主要出在校服方面,而我国童装产品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校服的质量安全问题。大多数学校考虑价格、款式等表面问题多于面辅料性能指标,加上企业直接把校服销往学校,在市场上没有销售,学生装在童装产品质量检测中成了一个真空地带,导致其质量缺乏监督,因而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皮肤都较为柔弱,需要得到十分精心的呵护,而儿童服装则扮演着最直接的保护者的角色。因此,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包括家长和学校在内的所有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负有责任的社会成员,都要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从我国儿童服装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把好质量关,使他们不受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