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网上立刻呼啦啦出现海量信息。但是,追溯这一提法的源头,却是很难理出个头儿。估计是食品安全问题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状态下,监管者忽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发现和治理那么简单,必须在产业链上向前追溯,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仔细研究近来媒体的一些报道,发现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模糊认识也普遍存在。比如,在谈“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时,还要缀上一句“专家指出”。似乎这还是多么专业的问题,如果不是专家说,地球上的人们统统都不知道。这种把基本常识当真理来解读的“砖家”,目前也不在少数。他们一张嘴就招来骂声阵阵、板儿砖横飞。即使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应该严谨治学,少说“绝对真理”这类的废话。
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这句话有几个“楞缝”需要掰扯。比如,食品和安全就不是一回事;食品源头和食品安全的源头也不是一回事。那么,从食品源头抓起和从食品安全源头抓起也就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一旦在食品里发现问题,一定是刑事犯罪问题。比如,宫廷里阴狠的后宫们常以毒酒害人;《水浒》里边的孙二娘下蒙汗药、做人肉包子也无非是作奸犯科、杀人越货。今天的人们不同了,他们在现代科技的武装之下,把个食品制造变成了化学科技的迷彩世界。从色香味的感官刺激,到膨大、稳定的技术支撑,食品制造已经成为百变金刚,令人眼花缭乱。现代人生产的问题食品的确是食品,而不是刑事犯罪的道具。那么,拨开纷繁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就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就有人顿悟了“源头抓起”。
从市场治理的宏观视角看“从源头抓起”应该是清晰的,比如,厂门里就是一个源头,只要从厂门出去的就不能有问题。这样一来,只要看守厂门的质监部门忠于职守就不会再有食品安全问题了。这个天真的命题并未因为质监部门不断强化食品监管而成为伟大构想。相反,这个命题让所有和食品安全相关联的部门都陷入了前后左右均是源头的窘境。究其原因,是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中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老毛病。
什么是形而上学?机械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
所谓从源头抓起,首先是把食品生产的产业链和丰富多变的市场混为一谈。从产业链的顺序谈食品源头,然后再说食品安全的源头,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如此简单的思考方式肯定是十分可笑的。也就是说,种植养殖的安全是成品加工的源头,这样推理下来,只要按环节管理就可以没有问题了。殊不知,这是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最经典的作品。谁都知道,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导向。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完全要看市场行情的变化。怎么种怎么养也是追随市场。比如说,因为瘦肉率高就能卖上好价钱,所以,农民就会寻找瘦肉精来喂猪。那么,肉联厂和养殖户谁是源头,先从谁抓起呢?
其次是把食品安全治理和食品生产混为一谈。市场监管和企业监管有本质的不同。企业的监管是对其生产过程和产成品进行监管。就单一企业来说,这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企业是市场的动物,离开市场环境管企业基本是一厢情愿。有好的市场秩序才有好的企业,才有好的食品安全。那种离开大环境谈企业家道德血液的说法是典型的以个体之德取代良好秩序的权宜之说。一个好的农民养殖户,养出了有毒的鱼,原因是他的鱼塘被污染了,而污染他鱼塘的水是从招商引资来的化工厂排出来的。招商引资来的化工厂是市政府的形象工程,它为当地的GDP做出了巨大贡献,市政府要为它创造软环境。看看,一条有毒的鱼,最后可能上溯到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上。可见,源头是多么的具有不确定性。
利益是市场的唯一源头,秩序是规范利益获取方式的最好堤岸。忘记市场的根本特点,只从固有的模式推断新模式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