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更早意识到,欧盟的举动像是“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并不像是一场能够打赢的官司。但是企业界清晰地表明,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欧盟取消征收反倾销税,税率降低几个点的中庸结果仍然不够。
“商务部和企业要相互搞清楚对方的立场和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欧盟去年10月宣布了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案的终裁决定之后,几乎所有参与应诉的中国企业,都对结果表示强烈不满。尽管终裁结果已经远远好于初裁———反倾销税率从19.4%降到了16.5%,征税期也由5年减到了两年。
有一种说法是,商务部相关官员在私下场合表示,这一结果尚可接受,已经比最初预期的好很多。“如果商务部之前已经对结果有了一个预判,应该一开始就坦白地告诉企业,在这个案子里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是什么。”上述业内人士说,“不能只让企业去应诉,而在结果出来之后没有任何后续措施。”
商务部:反倾销以企业为主体
关于商务部在欧盟皮鞋反倾销案中的作用,一直有两种声音。
商务部和行业协会认为,“反倾销本来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不应该总是寄望于政府”。
而业界人士却持有另一种观点。“这次皮鞋案比较特殊,背后有太多的政治背景,所以我们企业在法律程序上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介入。”2006年初,一位温州大型皮鞋生产企业的副总对本报记者说。那时,距离欧盟宣布开始对中国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已经过去5个月。业内公认应诉的情况相当不乐观,预计欧盟不会给中国企业以市场经济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一直通过公平贸易局指导企业应诉的商务部,态度逐渐高调。2005年12月中旬,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香港参加WTO多哈回合部长级会议,主动向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达了对该案件的关注。2006年1月6日,消息传出,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首席谈判代表高虎城将赴欧斡旋。
高虎城在欧盟呆了三天,除了与曼德尔森会面之外,还拜访了英国零售商协会等组织,希望他们能对欧盟施加压力。除了指出欧盟的指控证据不足之外,高虎城还态度强硬地表示,如有必要,中国将上诉到WTO。
这样的威胁口吻在中国贸易史上并不多见。据欧盟的报道说,高虎城当时暗示,欧盟“证据不足”,以及调查过程中有“明显的保护主义”,都足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
但是高虎城的强硬并没有带来想要的结果。去年1月12日,欧盟反倾销委员会仍然做出决定:拒绝给中国抽样的13家企业市场经济地位。
在欧盟2006年3月做出初裁决定之后,一位中国律师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欧盟对中国企业“一刀切”的裁决是错误的,因此,如果中国上诉到WTO争端解决机制,虽然诉讼时间可能较长,但获胜的可能性比中国企业进行行业无损害抗辩更大。
当时,很多企业与律师都拥有上述的相似想法,认为商务部绝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结果。即使不至于到WTO打官司,也必然会采取强硬措施保护本国制鞋业。
但是此后,中国企业没有听到政府通过高层出面或者到WTO解决此事的声音。尽管每次中国和欧盟高层经贸官员对话时,皮鞋反倾销案都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抗议者包括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副部长于广洲等人,但是政府高层并没有专门为皮鞋反倾销案与欧盟正式交涉。
企业:有孤军奋战之感
前述温州企业的副总承认,尽管将大部分希望寄托在政府交涉上,但是政府具体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会做,他并不清楚。
企业不知道商务部到底在做什么的一个原因,在于外经贸系统和行业系统的不兼容。
商务部每次通报情况,除了进出口商会,就是依靠地方的外经贸部门,但是这些部门掌控的只有外贸公司,而非生产企业。
另外,中介组织的缺位也让企业难以找到一个平台与商务部官员展开足够的对话。企业只能从媒体新闻上寻找商务部行动的线索,而商务部在与欧盟方面交流时,更多涉及的是实际的进出口增减、行业情况这样一些宏观的数据。
与企业不同的是,商务部更早意识到,欧盟的举动像是“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并不像是一场能够打赢的官司。但是企业界清晰地表明: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欧盟取消征收反倾销税,税率降低几个点的中庸结果仍然不够。
一位业内某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该协会认为商务部对欧盟的态度不够坚决,让企业有孤军奋战的感觉,“他们甚至从来没有跟这些第一次打反倾销官司的企业说清楚,哪一步应该怎么走。”
直到“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出现后,商务部和行业才有了一些实质意义上的沟通。这个联盟当时筹集到300万元人民币,代表了180多家企业,一心要进行无损害抗辩,以让欧盟取消立案。
“我们会向政府提供我们掌握的行业情况,包括欧盟产业的衰落、实际的产业损害情况等。我们律师准备的书面材料,我们给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的信函,我们都会转交一份给商务部,希望他们能够帮忙,在进行政府层面的接触时,将我们的声音反映出去。”联盟秘书长郭炜文说。
尽管从来没有一个常规的沟通平台,但联盟对商务部的工作比较满意。郭炜文说,“我们的意见都传递出去了”。但随着这一联盟停止运作,企业和商务部又将再次陷入孤军作战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