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检验检疫局共检出3批、6.2万件、货值18万美元的纤维含量与标识不符出口服装,且超出误差允许范围。
经调查,出现“标识”不符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国外客户压价,部分出口企业因存在侥幸心理,在选购面料时“打折扣”,从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为维护“中国制造”声誉,河北检验检疫局在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企业诚信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深入开展打击进出口轻纺产品“商标侵权”和“标识造假”专项行动:动态调整监管计划,加大了对“成分标识”等涉及安全、卫生、反欺诈项目的抽查检测频次,对一次出现不合格的企业,要连续抽检五批全部合格再转为正常监管模式;加强原辅材料控制,建立“原材料采购/使用台账”、“原材料采购/使用档案”制度,力求从源头杜绝成分不符现象发生,做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