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现状,拿起筷子就担心的,除了消费者,还有相关监管部门。前者出于自身的健康安全考虑,生怕一不小心吃坏了,所谓病从口入;后者出于自身的职责考虑,生怕哪个归口环节出问题,所谓祸从“口”出。虽然两“口”的关注点不同,但他们之间却具有一种密切的依存关系。一方面,消费者的“入口”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部门管“口”的责任心和能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能否发挥好监管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消费者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照理说,两“口”的关系应当达成和谐,你关心我,我帮助你,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对立。实事求是地说,这种不利局面的形成,并不是一方的原因,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均有责任。
就监管部门而言,客观上存在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主观上也存在被动监管等问题;消费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对监管部门职能性质、职权范围、机构设置、执法流程等方面的了解,不出问题的时候,他们看不到监管部门日常工作的繁重和重要性,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意识不到监管部门的作用,而出了问题,他们则会忽然想到监管部门,而这时的监管部门不管再怎样忙活,消费者往往只看到问题,甚至还放大问题,监管部门曾起到的积极作用则被忽视遗忘了;二是多数消费者缺乏维权的意识和主动性,即使有便捷的维权渠道和手段,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用,比如,当他们发现问题食品时,第一反应往往并不是主动迅速地向监管部门举报、投诉,而是大都抱着息事宁人的心理,选择吃亏隐忍,放弃权利,而有的消费者虽然想到了投诉,却把目光投向媒体。放弃维权,或许有成本考虑,但只向媒体投诉,或多或少就显得不够理智了,要知道,即使媒体参与其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最终要解决问题,还得回到监管部门。当然,不能否认,一些消费者绕过监管部门,是出于对监管部门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催生了一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消极结果变成了一种更为消极的结果,而这正是现实的尴尬和可悲之处。
这样看来,问题似乎变得复杂起来。其实问题一点都不复杂,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因为我们在纠缠两“口”问题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而这个事实恰恰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本身。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搞清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毋庸置疑,食品安全问题的始作俑者是问题食品的生产经营者。更进一步说,问题食品生产经营者之所以能够存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生长的“温床”。
我们知道,仅靠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不现实,而事实证明道德问题也只是伴随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唯一能够做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必须把食品安全问题当成天大的事来看待,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自己这个“口”,而消费者也要提高维权意识,主动地拿起各种法律武器,向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宣战,并积极与监管部门配合,相信、依靠并监督他们,形成合力,共同构筑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护墙,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入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