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乳业重提鲜奶标识问题是炒作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家住北京东城区的王秀珍每天早晨到市场去买袋装的牛奶,而且还非标有“鲜奶”的不要。但她并不知道,自己喝的,是鲜奶还是还原奶。她更不知道,根据有关规定,明年“ 十一”后,所有奶品都不得标注鲜奶。

  11月26日,南方一家报纸说,《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令全国各地奶企一片哗然》,把半年前公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线。

  不过,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针对由上述两《通则》延伸出来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中关于鲜奶的有关说法——“只有未经任何加工的才是鲜奶,因此市面上出售的都不是鲜奶。”并认为,这种无视鲜奶和还原奶的规定,将给当地的鲜奶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记者就此电话采访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员,得到的回答是:这篇报道“在隔了这么久之后旧事重提是站在某些企业立场上炒作。”

  市场上有没有“鲜奶”

  据了解,上述两个《通则》是5月9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用以分别取代1994年版的《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和1992年版的《特殊营养食品标签国家标准》。

  其中,关于标签上标示的产品(食品)名称规定,可以在标签上使用“新创名称”、“奇特名称”、“音译名称”、“牌号名称”、“地区俚语名称”或“商标名称”,但须在所使用的名称的邻近部位标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名称或等效的名称;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名称时,须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不使消费者误解或混淆的常用名称或通俗名称。自2005年10月1日起,凡是标注不真实的产品名称的标签,应视为违反上述两个《食品标签通则》的标签。凡是经热加工处理的预包装食品,其产品不应命名为“鲜××”。

  不久,参与编制两《通则》的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编写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其中明确指出:鲜奶的标准术语应该是“生鲜奶”,即国际标准所称的“原乳”。

  该《指南》还引用了美国相关法规来证明这一规定属国际惯例,认为“新鲜”一词用于食品标签或标示上,意指该食品是处于“生”的状态,并未经冷冻或任何形式的热处理,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防腐处理。

  这意味着,只有刚刚从奶牛身上挤下的奶才称得上是鲜奶。而目前市场标示“鲜奶”的巴氏消毒奶,则因经过了80℃以下加热消毒的加工处理而不能再称为鲜奶。这给本来就唾沫横飞的鲜奶市场添了把柴。

  市场上的“鲜奶”都是什么奶

  据了解,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牛奶大致可分为四种:

  一、“生奶”,即“直接从奶牛身上挤下,未经加工的奶”,市场上一般没有销售;

  二、“巴氏消毒奶”,即“生奶”经过80℃以下加热处理,仅保留奶中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特点是“保质期不长,且需要冷藏”,目前市场中的所有“鲜奶”正是这类;

  三、“瞬时超高温灭菌奶”,它经过130℃~135℃的加热消毒,虽然其营养成分没有“巴氏消毒奶”高,但由于达到了国家标准的无菌状态,因而能常温保留;

  四、由奶粉加工调制而成。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有不少高温灭菌奶企业使用进口奶粉还原液体奶。目前进口奶粉到岸价约为每吨1.5万元,可还原8吨液体奶,而8吨鲜牛奶收购价则在2万元以上。

  高温奶凭借可长期保存和相对廉价的优势,占据了中国乳业近70%的市场,各地方乳业企业只能在巴氏奶的“鲜”字上大做文章,在市场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个规定无疑让生产巴氏消毒奶的企业难以接受。

  南方企业和质检总局各自强调什么

  广州的部分企业首先发难,认为如果明年《通则》实施,所有奶品都不得标注为鲜奶,意味着市场的奶品将没有鲜奶和常温奶之分,消费者的消费将更加盲从;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加大对还原奶的投资,而逐渐减少巴氏消毒奶的投资,这将影响整个养牛业的发展;若高温奶此次乘虚而入,得益的将是大量的外国奶粉生产商。

  也有专家说,《通则》的制定者之所以把鲜奶当作是原奶,有些“太书生气”,混淆了生奶与鲜奶的概念。而一些企业又指出,编制行业《指南》,应该征求意见,而他们并没有收到任何信函。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一般而言,国家制定与企业生死存亡有关的标准,颁布前都会征求行业协会和业内知名企业的意见,但该《指南》编者并没有征求南方大型饮料企业的意见,只咨询了北方的饮料企业。这一点,在编委名单中不难看出。

  不过,质检总局一位官员说,按照两个《通则》要求,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这是“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如果巴氏消毒奶成为鲜奶,“那么奶厂供应的该叫什么?莫非叫鲜鲜奶?既然是经过加工处理,那么就不能叫‘鲜’。”

  他认为,巴氏消毒奶如果想和还原奶、高温奶区别,可以选择其他能反映其真实属性的合适词语。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正联合质检总局会签一个相关文件,近日有望发布。“到时候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他说。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发布时间:2004年12月0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