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人的减肥难可以看出,在吃的问题上,要想理性战胜感性,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卷!而几乎所有经过烧烤的肉类食物,其有毒物质的危害性如果折合成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常吃要比不吃高出两倍。然而,当一只活色生香的感性的烤鸡腿摆在面前,许多人会禁不住诱惑,“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就拿过来,张开口,几下吃进肚里了”。
当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饮食理性,瞬间便被一条小小的馋虫击垮,这种情况并不限于烟火熏染的烧烤范畴。事实上,依理性归类的话,像烤鸡腿一样有害的垃圾食品那可多了去了,与它们对抗,战线可就拉得太长了。而且,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著名的“十大垃圾食品”清单,我们就知道对手是多么强大、多么难缠了——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加工肉食、饼干、碳酸饮料、方便食品、罐头、果脯、冷冻甜品及上面提到的烧烤食品。这些我们几乎天天要吃的“美食”,却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垃圾”,这多少让人失望,但为健康计,还是理性起来远离它们的好。
然而,一句“远离”,说着轻巧,做来沉重啊!对于吃饭不成问题的人来说,离开“垃圾”,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再加上一点时间,就算难一些也不成什么大问题;而对于那些吃饭还成问题的人来说,能够在“垃圾”中讨生活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事了,而要以饮食健康理性说服他们放弃,一定十分困难,因为这些被视为“垃圾”的食品,很多却还是他们的理想追求。
如果说富裕的城市人其饮食理性多体现于养生保健,那么贫困地区人们的饮食理性则是养家糊口。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体系,当然会直接影响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农村地区容易出现由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比较典型案例的是前些年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从而使得有些人在痛恨不法商家恶劣行为的同时责备农民们(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贪图便宜,但是,图便宜的他们愿意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吗?了解类似事件的人可能会发现,大多受到假冒伪劣食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食品)危害的人,正是那些比较穷困的人。
必须承认,目前我国产品质量环境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与穷困人群的存在有关。上文提到的所谓“十大垃圾食品”对于许多人来说依然是奢侈品,对他们说这些东西是“垃圾”,打死他们都不会相信。当然,穷苦的人们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缺乏理性,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他们同样关注商品质量,更关注食品安全,但是,他们的标准与已经开始“养生保健”的人不一样,用最简单的话说,只要吃不死人,他们就认同为安全——这是他们的理性。媒体不断曝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劣,这使得不少城里人(可以考虑“垃圾”食品安全性的人们)依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确证了自己的优越性的同时,多少知道了“贫穷就在身边”这一事实,却极少对这些蹲在城市的角落里大吃“垃圾”级面条时竟有那么好食欲的民工们的质量意识(包括食品安全观念)表示理解。
质量决定价格,这没错,但贫穷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消费水平。如果说“垃圾”食品并非都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质量问题,那么,并不把健康问题摆在第一位的那些人喜欢这些食品,就有一定的合理性。贫穷国家以及一些国家的贫困地区,产品质量问题较为严重,这说明,质量问题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