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胡立彪:回归社会责任原点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比于因吝于慈善捐助而使无数企业被迫尴尬面对丧失社会责任感的指控,公众对一些企业的公益善举反应冷淡甚至表现出反感,更具讽刺意味。这些天“首善”陈光标被一些媒体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不是因为他一贯夸张的“现金秀”,而是连续不断地有记者质疑他做慈善的动机、资金的来源以及捐款数目的真实性。这正是讽刺意味的现实所指。
 

  有一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中国企业或多或少捐过钱,公众却并不据此认为中国企业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普遍认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主观上存在把捐款善举当成博得社会好感的一种手段的心态,使得善举蜕变为沽名钓誉的作秀,这是造成企业好心不得好报、公众不买账的主要原因。
 

  我们并不认同企业标榜的公益事业都是虚伪之举,而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到头来也只能是一场大骗局这种偏激的观点,但我们必须承认:当代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处于一种十分复杂而混乱状态的事实。
 

  那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与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存在显著偏差。这一结果正好印证了前文的表述。当前中国企业一般对社会公益责任和经济责任的认知度较高,但在法律责任、环境责任以及企业文化责任上认知偏低。而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则集中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环保、员工权益保护方面。
 

  由此看来,要解决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必须使企业调整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明白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在任何市场经济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原点是生产合格商品,谋求合法利润,推动社会共同体福祉的进步,而不是其他,像慈善捐助只能是锦上添花之举。事实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自己为构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所要承担的责任;二是企业在外部要主动承担起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义务。
 

  获得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的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因此,企业在除恪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及质量和安全性规定进行生产的同时,还应针对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可能造成的标准缺失或滞后,改进生产技术,确保产品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这才是其第一要务。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