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各种新车型发布变得非常密集,这在满足消费者购车选择多样性的同时,也让他们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在消费者购车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中,安全正变得愈发突出,成为与外观、口碑、性能几乎同等重要的选项。然而,与后三者相比,“安全”项既不具有可以通过感官评价的直观属性,也缺乏详实的数据参考,因此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即使是汽车企业,关于安全的宣传也不一定都那么靠谱。
事实上,为了做到安全同时也为了验证安全,汽车工业国家一直都在努力着。比如,碰撞测试。作为汽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至今,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测试与评估系统。然而这个评估系统引入到我国还是比较晚的事,直到近几年才算有了点眉目,还远谈不上完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碰撞测试就会带有一点别样色彩。要知道,这原本是个十分学术化的专业范畴,一般消费者很难触及,可是我们在国内媒体上却经常能够见到相关报道,甚至还有一定的热度。不久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循例召开2011年度第一批车型C-NCAP评价结果发布会,就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当外行人也都盯着一个专业而高深的话题时,其关注的重点当然就不在学术上了,而众多“积极”参与碰撞测试的汽车生产厂家也因此暴露了他们的“另有所图”。从媒体在有关汽车碰撞测试的报道中大量出现“碰撞营销”、“碰撞秀”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和感情色彩的词语来看,碰撞测试的科学性、纯粹性和严肃性就已经被打了折扣。在碰撞测试中得分不管高低,汽车生产厂家各有各的说法:得分低者一般并不承认自己的安全性能差,他们除了指责碰撞测试体系本身存在缺陷,宣称测试结果不科学、不公正之外,还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得分高的厂家,说他们是为碰撞而碰撞,为得分而玩猫腻;得分高者自然会大肆宣传,标榜自己的车如何安全。
针对这种“碰撞热”现象,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轻信各种碰撞结果,而日益理性起来的消费者也已经开始对这种表演失去信任和兴趣了。不过,既然汽车企业都开始在碰撞上作文章了,这表明他们在安全问题上也已经开始花时间下功夫了,而且,在所有已经发生的碰撞事件中,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成分。包括《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以及权威第三方检测标准和机构的出现,这都是“碰撞热”下的积极结果,是中国消费者非常乐意看到和欢迎的事情,而这自然会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
客观地讲,即使碰撞测试现阶段被一些汽车厂商拿来当做了碰撞营销的手段,也算是国内汽车业的一个进步,毕竟,这已经算是与国际接轨了。而随着汽车碰撞相关标准在我国的强制性推开,汽车企业也会认识到,通过碰撞测试是汽车产品的安全底线,不是什么优点,未达底线就不能上市,那么以此当做营销卖点的做法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而只有在安全方面下苦功,使之成为企业的责任和自觉行为,产品才可能在市场真正树立口碑,赢得消费者。
碰撞不是万能的,但不碰撞是万万不能的。一个严格、客观、公开的碰撞测试结果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值得期待的。不仅如此,可以预见,未来的每一次碰撞测试结果公布,都将是对企业与产品的衡量和考验,进而成为促进企业提高产品安全性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