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哈尔滨市8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共招生27000多人,比去年增加了近7000人。当时张贴通知宣布招生工作结束后,仍不断有家长找上门来。(11月17日《黑龙江晨报》)
近几年,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高质量的技工需求量大增。同时,国家从工资、保障等方面,也给了这些技工人员很多优惠政策,这是技校热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面对技校热应该有一个冷思考:技校热背后有多少“冷质量”?
什么是“冷质量”?笔者根据许多企业反映的情况认为,“冷质量”就是学生的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不符。仔细地探究技校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冷质量”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一些教学设备落后。许多学校存在着规模小、硬件差等种种弱项,有的学校只有三四亩地,一年能容纳的生源也只有100多人。一些学校的实习设备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学生毕业以后既不会开现代机床也不会做模具,还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训才能上岗。可想而知,这样的技术工人根本无法造出高品质的产品。
另一方面,教师短缺,职业培训市场混乱。一些学校只顾忙着抓招生,搞创收,甚至有些根本不具备师资力量的个人,却打着“培养高级技工”的牌子,办起了各种各样的热门专业。其培训质量可想而知。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最短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由初级工成为高级工,一般也要八九年的实际磨练。而有些学校为了急于“速成”,办成了二三个月的短训班,教学也是单纯的理论“灌水”,缺少实际操作培训,所以这些学员的质量就值得“很好”的怀疑了。
要真正使技校热不被“冷质量”冷下来,产生“恒温效应”,就需要政府、学校、市场等多方联动,共同促使质量“热”起来。
首先,国家要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要适应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在国家重点、国家高级技工学校中选择师资、设备、技术等优势专业作为培训基地,开发教材、题库、等级标准,使其成为先进的职业培训示范窗口。
其次,要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可以尝试末尾淘汰机制。对成绩好的学生,推荐进效益好的单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让青少年学技能,还要学做人。
再次,学校要注重产教结合。如借鉴德国等技术发达国家经验,实行学生每周在企业工作4天,在学校只学习1天的做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还有,政府部门要尽力为学校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引导和扶持更多的民办技校,以使职业学校步入良性运转轨道,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