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以来,全国各级质检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中国履行承诺积极创造条件,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质检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5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完成了《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认证认可条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6部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并组织制定了90件部门规章。同时,地方立法也有了新的进展。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四川等省市在产品质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贸易计量监督、商品条码管理、农业标准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此外,5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对过时的、失当的,不适应质检工作改革发展需要、不适应WTO规则、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及时废止或修订。共清理部门规章227件,规范性文件559件。各地质检部门也组成专门清理小组,对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初步建立起以质检法律、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法规规章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基础的质检法规体系,为加入WTO后质检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规范行政许可审批 提升执法把关能力
全系统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取消了67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保留了62项。二是调整有关行政审批项目的设置,加强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积极推行了“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审批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实行了审批项目名称、审批依据、申请条件、受理单位、审批程序、审批期限、收费标准、审批结果“八公开”。三是组织开展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推动了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在各个层面尤其是基层的落实。质检系统行政许可工作正在逐步依法规范和完善,并得到行政相对人的好评。
全国质检系统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的宗旨,加强法律指导,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把关。
在国门安全方面,组织制定有关工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妥善应对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苏丹红、PVC保鲜膜、孔雀石绿、甲醛啤酒等一系列突发性事件。在食品安全方面,积极开展职能界定、法律适用、建章立制等工作,推动了质检系统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口岸监督管理环节有效实施安全监管。在产品质量把关方面,进一步完善许可程序,改进监管方式,明确准入条件,在保障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执法打假方面,继续保持严厉打击涉及安全、健康、卫生、环保和反欺诈等商品的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在特种设备、出口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产品安全监察方面,完善安全监察制度,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有效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法制监督机制初步建立
5年来,全国质检系统在建立和完善法制监督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01年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以及企业、社会团体、群众、新闻媒介等有关方面的监督。
2002年建立执法检查制度,按照开展“三查”(查问题、查原因、查措施)、“两抓两提高”(从源头抓质量,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从基层抓落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加强行政执法检查,普遍查堵工作漏洞,进一步提高了质检执法工作质量。
2003年推行执法过错行为追究制,在明确行政执法责任、分解执法岗位职权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并组织实施了行政执法考评制度。
2004年健全行政执法稽查制度。在检验检疫系统探索设立了执法稽查机构,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面推行了打假责任制。
2005年强化行政复议职能。在行政复议中贯彻全面审理原则,完善行政复议审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目前,全国质检系统已基本形成了以建章立制为基础,以监督检查、行政复议为主要方式,以行政处罚、过错责任追究为重点的监督制约机制。
质检系统“四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验收,5年来,全国质检系统深入开展了普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质检法制工作将继续以建立完善的质检法律法规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质检系统法律、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强化行政许可监管工作。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以建立健全依法行政长效机制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法制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