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将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定成国际标准,通过运作标准以实现出售技术的目的,索尼、微软、英特尔采用的都是这种战略。国际一流企业们通过操控标准赚得大笔收入的策略启发了国内企业,家电行业似乎更胜一筹,行业里的各个产品都时兴制定个标准以示规范,大家电、小家电、冰箱电视、厨卫空调各行各业蜂拥而上,今天出个能效标准,明天出个售后服务标准,这边宣布产品已达一级标准,那边号称已领先国际标准,各式各样标准泛滥,直看得人找不着北,真正一个标准之战。
眼花缭乱 标准泛滥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必要的需求条件,标准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竞争战略、强国战略和生存战略;对一个企业来说,意味着可提高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这样看来,标准的制定既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已达到行业规定,也利于提升行业整体实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是一些行业企业急于制定标准的原因之一。
另外,中国标准在国际标准之林中的缺失,已经让中国很多企业受损。出口入关要受当地技术贸易壁垒阻隔,动辄还要面对缴纳巨额专利费的威胁,真是让中国企业饱受凄苦。呼吁国内行业标准出台就不能不说是众望所归,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所以,一时间林林总总,各种标准横空出世,单单浏览近两月的新闻,就会看到热水器防电墙标准、数字电视高清标准、家庭网络国家标准、空调市场准入标准、健康饮水标准、空调节能标准、“红光”高清标准、技术通用标准、版权管理保护标准……各种各样的标准充斥报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标准之准 标而不准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表示,我国目前发布的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已达22项。其他的像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更不下百种,到底这些标准能不能起到实质的制约作用,能不能作为对产品质量的衡量标尺却不一定了。
就拿去年3月1日实施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来说,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开始执行能效标识制度。一年多过去了,“能效标识产品目录”中规定型号的空调和冰箱都已经按要求贴上了“中国能效标识”,这种标由五色彩条的标签直观地告诉消费者电器的节能性如何。但这个标识是不是真正“贴”进了家电厂家和消费者心里。
各大家电卖场里各个厂家在产品上张贴的能效标识标签存在着等级混乱现象,虽然大多数厂家的产品都能符合国家标准,但仍存在有些企业夸大产品能效水平的现象。一位家电销售人员曾透露,由于现在生产冰箱空调的厂家太多,能效标识“其实挺乱的,各家都说自己节能,水分很大”。
目前能效标识上的数据主要由生产厂家自行检测标注,企业将这些信息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备案,并接受市场监督和抽查检查,但现在尚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能效标准的“水分”早已超过了允许的误差范围,形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
标准制定 多数难产
一般看来,几乎任何一项产品的标准制定之路都走得异常漫长,2、3年的事情比比皆是,甚至有的标准历时5年仍然没有一个既定的结果,厂商企业热衷制定标准,怎么得出个结论却这么难。
一直以来,虽然标准的制定都是由权威机构发布,但是标准却也不能脱离市场需求,也要有多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加入企业的因素,标准制定之后标尺的高低与否便与每个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标准依据哪家企业而定,哪家企业便在行业内掌控了话语权!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用在这里也许不够贴切,但是平心而论,谁不愿把自有技术作为行业标准的依据,或者为能够捞到更多的银子逍遥于标准之外。所以,标准的制定就变成了企业话语权和企业利益的争夺战,三年五载不见结果也不足为怪了。
一头热 一头冷
企业、联盟热衷制定标准排除异己标榜自己,闹得沸沸扬扬,可市场反映却平平淡淡,消费者对各种标准的出台多不“感冒”。
老百姓买东西图得是实惠,讲求物美价廉,东西当然越是质量高价钱低的越好,消费者哪懂得哪款产品是不是已经达到哪级标准,还不是听厂家一顿忽悠,这家说个标准,那家说个标准,老百姓早就乱了方向不知该往哪看不知该听谁的了,即便听信了哪个厂家的高标准,可是一个没有市场制约的标准又怎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还是以能效标准来看,一般低能耗空调与高能耗空调相比,相同款式价格往往要高1000元左右,而且普遍没有样品展示。卖场里低能效的空调少有人问津,“我们有耗电量低的产品,但没人买,所以也就不摆出来了。”某知名品牌空调销售人员刘佳算了一笔账,“同样功能的空调,低能耗比高能耗的贵1000元左右,输出功率少200瓦左右,也就是说,每工作4到5小时大约能省1度电。使用10年,每年集中工作3个月左右,一台低能耗空调能省下的电费大约也是1000多元。”把今后10年才能节省下的电费一次支付,消费者觉得并不划算,所以,节能家电的魅力大打折扣。
看来这标准若想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还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企业之间利益矛盾需要各方努力。为达到标准厂家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得想方设法在管理、营销等其他环节努力把成本降下来。标准制定出来政策应该起更重要的作用,除了监督之外还要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达标电器。要挤出市场中不合格水分,只有靠各方联合,加强监督。除了政府质监部门的严格检查,行业协会和企业应该建立自我监督机制,零售商业也应该负起责任,对消费者负责。
看来标准的制定在走市场化的同时,既保障标准制定的严肃性,又能让标准代表整体企业的整体利益,防止标准泛滥,中国标准化协会秘书长马林聪表示,就必须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就应该指定其产品标准;而且标准的指定应以企业或行业为主;制定出来后,还应该有相应的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