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出于弘扬汉学,追崇先人的目的,南方某中学最近突然兴起了起“字号”的风气,高中生们为此兴奋不已。上学路上,学生甲碰见了学生乙,不称呼名字,却一抱拳:“哟,明远兄!”那位还要还礼:“这不是德仁兄吗?”一人俩名儿,挺有意思。
学生们不晓得,这股风先于校园一步,早在商圈流行开来。本来耳熟能详的产品,非要再添加一长串别名、小名和曾用名。这种做法颇似古人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更显出产品的神秘飘逸。例如,酸奶本是老百姓喜欢的普通饮品,可消费者站在超市奶制品柜台前,面对什么益生菌、双歧路杆菌、乳酸菌、复原乳、优酪乳等等五花八门“新产品”,禁不住大犯其晕。据专家讲:一些酸奶品牌包装上虽然标注着高科技益生菌群,但到底有无添加?添加了多少?都由厂家自己说了算,实际上可能与普通酸奶并无多大差异。至于这些“新玩意儿”和以前的产品相比究竟有什么区别,又好在哪里?连专家都被整糊涂了,更何况普通消费者。说来说去,给常规产品滥起“字号”的目的,无非是惦记从消费者兜里掏钱。
开发产品,和养孩子一个道理,一家子生了“儿子”,做父母的与其费力在“龙”啊“虎”的名字上费心思,远不如在营养和启蒙教育上多投资。就拿这个酸奶产品来说,据食品专家指出,目前益生菌酸奶宣传的“益生菌”概念模糊,对其所宣称的“平衡和改善胃肠功能”、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排除毒素”、“预防龋齿”等保健功能还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所以存在商业炒作的嫌疑。学“坏”三天,学好三年。现在,其他产品跟风而上,像能包治百病的空调,能增高长个儿的皮鞋,能代替棉袄的内衣等纷纷问世,这些“新”产品的名字一律不中不西,介绍玄玄乎乎,内容纯属蒙人。可以想像,假如企业把乱起字号当成捷径,专一在命名上下功夫,势必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最终吃亏上当的还是消费者。本人还尤其担心的是,给产品乱起“名号”的八卦做法,恐怕要乱了市场的方寸。假如以后卖凉席的把凉席叫做“天然增凉器”,卖拖鞋的把拖鞋叫“脚丫乐”,而餐馆服务员端上一碗米饭,说:“先生,这是您要的‘万粒圆’”,恐怕非把消费者惹急了,跑到消协告你个“胡说八道”。
也许有关厂家要问了:张飞能叫“翼德”,中学生能叫“明远”,酸奶为什么不行?是的,因为你是制造产品的企业,不是街头上的“起名公司”。很显然,在消费者全然不知的情况下,由厂家单方编造甚至虚构名字及产品性能,这里面就有了情感欺诈的成分,会严重伤害消费者感情的。面对眼下这种情况,我认为,“户籍警”的责任也跑不了。为什么一种产品可以拥有乱七八糟的名字?目前,人们听到的解释是,由于有关部门尚未出台对此类商品名称和产品属性标注的相关法规,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监控,所以造成了产品多名的现象。看来,有关部门必须形成管理制度,对所有上市的产品名字进行严格审查,酸奶就叫酸奶,空调就是空调,那些笔名、重名、曾用名一律禁止使用。而且要在业内形成一条规矩:大家都好好说话,谁也不准嚼舌发嗲打哈哈。因为制造产品毕竟是一项严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