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朋友近日写文章说:中国的工厂明显拥有一种特点——出于生产厂家的责任,它们能把产品包装做得密不透风,结结实实。然而它们缺乏一种后续的责任,那就是如何把产品轻松打开。制造商认为,那是消费者自己的事儿。
这位性情幽默的作者举例,打开中国产的磁带盒、VCD或DVD的包装,是一件麻烦事儿,常常会把包装撕坏。而有的中国朋友则把磁带盒靠在桌子一角摩擦,包装的玻璃纸便会裂开,那动作简直炉火纯青。为此,他称赞中国消费者颇具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种种“智慧”。
面对善意的批评,不能一笑了之。商品包装“开启难”的现象,中国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日前,我在一家超市买了一小袋核桃,老板说,要是买两公斤以上,才会奉送核桃夹子。由于购买量不足,我和家人只好使用小锤子,加上半啃半咬,最终“消灭”了这批核桃。听说在日本,卖板栗的都有开启器相赠,那其实是个原理并不复杂的金属夹子,由于实用的缘故,常常有中国游客吃完板栗后,将其带回国内当作礼物。我一直拒绝购买某种牌子的矿泉水,就是因为它的瓶盖不容易拧动。事实上,一些品牌的矿泉水瓶和易拉罐很难开启,不慎的话还会被弄伤手指。至于一些家电之类的大件商品,更是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假如顾客不彻底破坏包装,根本无法见到“庐山真面目”。而且,我注意到,国内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写得清楚而工整,但对某些复杂包装却缺乏有效提示。这使得那些急于享受新产品的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有的不小心还会伤了里面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是遗憾。诚然,如同那位日本朋友所言,中国人个个都很“聪明”,但其中难免有个别像我这样动手能力差的顾客。每当我遇到开启之类的小麻烦,就不免要口出怨言。不过,说复杂包装一无是处,也不够公平。假如在宴请的场合,一位女孩打不开手中的矿泉水瓶盖,旁边男孩子不是正好可以献殷勤吗?没想到吧,难以开启的瓶瓶罐罐,居然给展示绅士风度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果说,优异的包装质量给人安全感的话,那么轻易打开的技术则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最高明的做法,就是包装不被破坏,完全地拆开后,令顾客不忍丢弃,甚至可当成“工艺品”欣赏,比如说一些工艺酒瓶。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如果评选“最难打开的商品”,我估计水果罐头应该名列榜首。那些制造厂家也不动脑筋想想:水果罐头的销售状况一直不旺,除了工艺落后,是否与顾客嫌麻烦有关呢?比方说,我已经很多年没吃这类罐头了,不敢享用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过开的那一关啊。当然,用钉子打洞的方式确实可以打开水果罐头,可是那种粗暴的做派实在不怎么样。
拥有第一流的封闭工艺固然重要,但商品毕竟是让人使用的,而且要用得轻松愉快,这就迫使有关企业多替消费者考虑,在开启技术的研发上下工夫。不知怎的,看到水果罐头封闭得如此完善,使我联想起国内许多单位高大厚实的围墙和马路上贴着黑膜的小汽车。过度封闭的思路意味着什么——是缺乏安全的心理因素?还是对消费环境的不信任?这个话题有些扯远了,打住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