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场镇很小,人口只有11万,面积不过49平方公里,是广东揭东县的一个小镇;锡场镇又很大,这里集聚着124家食品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是粤东地区有名的食品加工业重镇。
2002年,锡场镇因食品质量问题被广东省定为打假重点区域,这顶“黑帽”使锡场镇名誉受损,产品销售一落千丈,地方经济发展也由此陷入困境。
今年,锡场镇在揭东县质量技监局的帮助下,通过一年多的整治,不仅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发展起来了10多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而且食品质量合格率由2001年的88.2%提高到95.8%,一举扔掉了打假重点地区的“黑帽”。
这不得不令人发问:锡场镇靠什么在短时期内解决了区域性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锡场镇被列为广东省打假重点区域后,引起揭东县各方面的极大震动。县质量技监局经过深刻剖析锡场镇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要保住揭东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迅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要确保整治到位和取得成效,就必须把打假治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
揭东县局通过对企业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是农民创办的,不仅技术和设备落后,而且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较差,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故意降低质量指标。针对这种情况,该局一方面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和措施,确定工作方法和目标;另一方面把整治工作重点放在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改进生产技术上。
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局牵头,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镇和村的职责,县与镇、镇与村、村与企业级级签订责任书,把打假治劣责任层层分解到村和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揭东县局以开展经常性检查为手段,把整改提高作为目标,重点查处乱用添加剂的企业,使27家食品企业停产停业、65家被责令整改。在强化整顿的同时,各相关部门到企业帮助解决技术与管理问题,并把企业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完善产品标准,引导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揭东县局的领导告诉记者,通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锡场镇的食品工业实现了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构筑起了食品质量安全打假治劣长效机制的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实行严格领导责任制。县和镇建立了分级、分线、分项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县长抓部署、协调、检查和督促,形成强有力的指挥机制;分管县长抓各个环节、各项措施、各项责任的落实。镇长具体组织协调,抓各村和镇有关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和责任落实。质量技监、卫生、工商等部门将每个目标,每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人,促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长期检查工作机制。坚持经常性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了整治成果。质监部门每年初和根据各季节的特点对食品行业进行全面排查,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通过全面排查和专项检查,对技术力量薄弱的,帮助企业制订方案,实现按标准生产,对发现制售假劣食品的,依法严厉查处。
三是建立明确的专项打假责任制。由于食品监管分为多个部门,为此县委、县政府对各相关职能部门既明确了责任,又要求按分工进行协作,与此同时,把日常监管的任务也落实到镇和村,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切实提高打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路子走对了,实干加巧干——这就是锡场镇整治食品质量安全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