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化妆品:从炒概念到拼技术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作为一块众人垂涎的美味大“蛋糕”,中国的美容化妆品市场近期又招来一批极具实力的分食者——澳大利亚的7个化妆品品牌日前高调宣布进军中国市场,其中包括澳大利亚销量最大的护肤品牌“莱文”,而广州将是它们进军的第一站。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高端化妆品市场基本由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几大跨国公司所垄断,而从澳大利亚原装进口的化妆品并未形成气候,而如今多个澳大利亚品牌集体进入,正说明了国内高端化妆品市场对国外品牌的吸引力。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已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

  此番澳大利亚品牌的大举“进军”,将会对中国的化妆品竞争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蛋糕”虽大 分食者众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是世界第8大、亚洲第2大化妆品市场。去年中国美容产品的销量高达460亿元,调查表明,中国化妆品市场在未来几年会以每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而且总销售额将会在2010年达到800亿元人民币。

  “蛋糕”虽大,但分食者众多,而且“洋”品牌当道已是行业不争的事实。据悉,国内现有3000多个化妆品生产商,其中58%是私营企业,32%是外资企业,还有10%属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合资公司和本土企业互相抢夺市场份额,但现在显然跨国公司已占据了领导地位。在2003年,外国品牌包括进口和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占据中国化妆品市场的68%。这些外国品牌在最近几年销售增长了15%左右,本土品牌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洋品牌凭借其强大的资本优势,抢占着高端市场,主要是顺应市场细分、产品细分、消费者细分的时代要求,进行品牌经营,满足了广大消费行为日趋成熟与理性的消费者个性化需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对而言,一些本土品牌在这场争食“蛋糕”战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们主要在低端市场扎堆,凭粗糙的广告战、概念战与价格战相互残杀,渐失人心,最终面临着本土品牌整体跳水的危机。还有些品牌虽然拥有研发队伍,但从一开始就陷入研发低投入、跟风炒作的怪圈,在研发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却存在夸大产品科技含量的现象,惯于使用“概念炒作”,从而导致产品和品牌都难以善始善终。

创新技术 寻求突破

  哪种品牌?多少价位?什么功效?在选购化妆品之前,消费者经常要面临眼花缭乱的选择题。而企业无论大小,永远要面临的选择题是——市场日新月异,产品如何创新?

  行业专家表示,就当前本土美容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来看,存在抽象概念炒作与具体技术储备欠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美容业对于新技术的需求空间非常大,大量符号性科技概念被催生;另一方面,真正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没有到位,概念背后缺乏坚实的技术储备基础。当务之急是要把对美容业创新概念的炒作,发展成对创新技术的储备。

  虽然不具备“洋”品牌的雄厚实力,在广告方面也难以实现铺天盖地的态势。但不少民族品牌也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将之发扬光大。“如何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并且克服科研实力薄弱、产业链未形成和服务体系落后等问题,这将是摆在我们企业前进道路中的重要课题。”一位某企业技术总监条理清晰地指明了企业创新的方向所在,该企业的化妆品来源于植物为主的天然成分,结合中草药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西方天然植物概念的差别,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国外的天然植物化妆品的成熟体系,借此成功地打开了自己的市场。

  还有一些企业则在积极寻找行业空白点,借机创新。在近日召开的“鸸鹋生物科技产业专家研讨会”上,数名在美容、保健方面享有盛名的专家会聚一堂,共同对“鸸鹋生物科技产业”进行科学分析与市场判断。

  鸸鹋又叫澳洲鸵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鸸鹋的油、肉、皮、毛、蛋、骨综合加工潜力巨大,欧美国家已将鸸鹋产业的开发称之为“鸸鹋工业”。深圳新西湖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自3年前规模化引种以来,该企业已经在鸸鹋深加工上取得了长足突破,鸸鹋油精油萃取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已研制并向市场推出了5大系列美容化妆、食品保健相关产品,并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高附加值的鸸鹋生物技术产业链。

作者:刘伊婷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