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权高度集中,不重视细节管理,忽视相关方利益。管理上的“跑调”致使跨国企业在国外频频遭遇闭门羹。如何校正移植而来的管理模式?
2006年10月,家乐福在中国的第83家分店——上海新里城店隆重开业。在败走韩国的第3个月后,家乐福又一次在中国露出笑容,再次走向“新里程”。
而家乐福中国本土化的管理同样付出了学费。1995年,家乐福带着自己的管理模式在进入韩国的同时也进入到中国。在过去的11个年头里,面对中国消费者不断的指责,家乐福忙着不停地修补质量管理体系的漏洞,修订供应商的标准,为自有品牌制定安全条例。而诺基亚公司在韩国的市场也是三进三出。
作为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有些企业还是行业内标准的制定者,掌握着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其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说是无可挑剔的,但为什么会在管理上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输在一成不变模式上
从一些跨国企业撤出韩国市场的现象分析,许多专家认为,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管理很不成功。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金英姬和韩国标准协会中国事务所主任金重燮对此持有同样的观点:“原封不动地移植管理模式,确实是这些跨国公司兵败韩国的主要原因。”
1998年正是韩国金融危机时期,沃尔玛进入韩国,靠移植而来的低价战略、集权管理模式很快赢得了市场。但是现在,细节管理的漏洞已经成为导致产品、服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卖场像仓库,货柜高达6米;着力追求卖场规模、低价商品和低廉的土地成本,而不去考虑今天韩国人喜欢精挑细选、不重视价格、讲究超市装潢和照明、货架一般与人等高等这些特点。一些专家认为,低价产品固然诱人,但低价可能带来质地、服务上的缺陷。
“很像中国古代刻舟求剑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在国的市场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变了,文化背景也不同了,固守着自认为先进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肯定要输掉市场。”一位国内的企业老总坦言。
另外,许多跨国公司的国外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比如对一些细小的事情都要请示本部之后才能作出决定。“而这样做的后果就会使管理成本提高,从而增加产品的质量成本。”据北京烽雅精英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原沃尔玛高级采购唐韶娟介绍,即使现在沃尔玛的人工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也是4%,高于同类零售企业1个百分点。
忽视了相关方利益,没能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这也是跨国企业受挫的一大原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韩国留学生李昌铎介绍,几年前电子产品进场时,韩国本土超市以每台电视机亏损10万韩元来占领销售市场,而跨国超市只要求合作企业承担损失,自己却不作任何牺牲,因而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合作伙伴。
赢在管理本土化上
金重燮说,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市场,管理体系的本土化工作比起体系的贯彻更为重要。比如韩国三星公司,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管理可谓是做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2000年,三星人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三星体验馆,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产品质量,至今已接待了50万客户。
“自身硬不一定能打出好铁,功夫在身外。火候怎样,铁匠的工具如何都会影响到打铁的质量。”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系副主任焦叔斌认为,像业界著名的“诺基亚全球质量奖”;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的产地和类型可追溯性质量管理体系;沃尔玛严格的质量管理手册、突出的供应链管理等,都是世界上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如何将他们磨合成本土管理模式?从自身之外找到切入本土的机会最为重要。
尊重所在国实际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金重燮说,韩国从日本、美国等学习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但今天与韩国本土结合的“3S”六西格玛(速度六西格玛)已经广泛地应用到韩国的生产、服务领域。同样,微软的WORD文档在韩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韩国人的思维习惯。韩国人今天使用的是自己开发的HWP文档。
“而在市场巨大的中国,跨国企业的本土化管理正在成为一种经验给成长中的企业提供了借鉴。”金重燮说。
10月24日,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与清华大学签订成立“领导力研究开发中心”的合作协议。其实早在2004年,松下就和北京大学开展了合作,松下的目标是:在2006年将高级管理人才的本地化率提升到35%。
除了人才管理的本土化,注重经营绩效,包括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服务等管理的本土化也是跨国公司进军国外市场的重要因素。
9月8日,摩托罗拉公司在京宣布成立全质量服务学院。“这是跨国企业本土化双赢的成功案例。”摩托罗拉移动终端事业部北亚区质量与客户服务总监潘兴午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学院不仅开设了系统的管理培训课程,而且还首次面向中国市场,将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入到产品服务管理中。
“本土化管理同样还要综合考虑不同国家政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等因素。”焦叔斌说。
“因此,本土化管理并不是停留在模式本身之上的装饰品。”金重燮说,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资本、产品质量的简单较量,更是管理本土化的较量。如果拘泥于单一僵化的管理模式,就可能造成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的“跑调”,那么,规模再大,质量再好的产品,也照样会被消费者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