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立20周年,11月8日,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走向可持续发展成就展”上,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5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30余个省级实验区,向社会展示了我国在解决流域、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城市工业垃圾等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比如在此次成就展上亮相的秸秆压块、稻壳发电、海水蔬菜等这些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令参观者大开眼界。
进入21世纪后,人类日益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重大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策略在我国经济领域发挥的引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建立了很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孙洪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5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90多个省级实验区,每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都按照自己的一些特点和条件,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从1986年开始由国家科委同原国家体改委、原国家计委等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在过去的20年间,已建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积极广泛的社会反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经成为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在实施该议程过程中,这些实验区通过与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经济、技术、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把破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人均GDP已从1993年的0.68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9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2.8%;实验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6.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45.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实验区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在90%以上,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2%和35%;实验区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总消耗量的12.0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06%。
目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一些传统工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经济和文化建设等内容,但单纯的“条块分割”式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其良性发展的步伐,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要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最终才能从局部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