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瘦肉精”在上海引发大面积中毒事件。尽管随后有关部门都立即采取各项措施着手紧急整治,但广大消费者仍是心有余悸。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监管脱节,事后补救的做法,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早已力不从心。相对于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构建的“评价、认证、可溯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诸多制度漏洞。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据了解,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构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实行食品安全性评价,加强食品危险性分析;逐步推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国际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实行食品溯源制度。而由企业建立并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从生产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国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水产品等部分食品行业中推广应用HACCP、GMP、ISO9000等管理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标准以及操作规范,但至今尚未建立一个适用于整个食品链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各类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条件下,由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来承担这样的责任,显然更为便捷有效。流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它可以凭借自己的信誉来监督生产者,并以此向消费者担保。消费者因购买不安全食品而造成损失,由流通企业承担责任,流通企业承担后,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追偿,依次形成责任链条。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市场信用缺失。消费者无法辨别哪些是安全的食品,而生产经营者因为分散经营,产品标识管理不规范,也难追究责任。而实行食品溯源制度,不但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强化了产业链各企业的责任。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而生产质量好的企业则可以建立品牌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