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种养殖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切实起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
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对各地推进这项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确定示范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因地制宜地形成农业标准化体系。同时,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来抓,不断强化示范区的管理,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康、持续发展。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提高当地农产品质量,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8月31日,雨后初晴。
站在开满荷花的荷塘边,河南省武陟县詹店镇张菜园村年近60的老农张学安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想不到土地里的学问会这么大,用农业标准化种植的莲藕收入会成倍地增长。”
张学安掰着手指算笔账:“俺家这0.13公顷水塘一直种莲藕,前几年用老方法种植,年收莲藕仅2500公斤左右,收入不到5000元。近3年,县里和镇上的科技人员下来,给我们推广农业标准化,从种子到施肥,从管理到采收,都按照他们说的标准做。在他们的指导下,还在莲池内养了鱼。去年,莲藕的产量达到4700公斤,算上卖鱼的钱,收入达到了1.2万元。”
与张学安相比,武陟县大虹桥乡何营村农民何二成更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羡慕。他在相邻的东张村租赁了10公顷土地,种植当地有名的怀药——铁棍山药,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就达256万元。
在被焦作市质量技监局命名为“武陟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铁棍山药示范田”里,何二成告诉记者,他的山药全部是按农业标准进行育苗、种植和管理的,每公顷土地比传统的种植方式要增产3000公斤,增收6万元。
武陟县县长杜宇告诉记者:“武陟农民都知道了标准化能增产的道理。他们把农业标准化当成了致富的法宝。所以,推广起来相当容易。全县14个乡镇,目前已建立优质强筋小麦、莲鱼共养、无公害生猪、无公害肉禽、工业原料速生林、四大怀药等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基地32个,示范基地的标准化程度达到了92%以上,形成了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
“武陟县是全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的一个缩影。”据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李凯军介绍,自2002年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以来,已确定48个县(市)为示范县创建单位,有36个县已达到示范县的标准,通过了验收,被授予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在创建中,各地结合自身农业的特点确定示范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用标准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据统计,36个示范县,共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152个,制定地方农业标准669个,搜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上级地方标准2937个,基本涵盖了种子、病虫害防治、操作技术规程、收购、加工、包装、贮运等各个生产环节,覆盖粮食、油料、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畜牧、林业等生产领域。
各示范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把各项农业标准和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一是政府推动,以“县、乡、村、农户+基地”的形式,由县(市)创建小组组织规划,实施分级管理;二是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由龙头企业组织基地和农户实施标准。36个示范县共建立示范乡(镇)368个,示范村2424个,示范农户10.3万户。
在农业标准化和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的产量和档次不断向上攀升,市场竞争力增强。灵宝苹果、新郑大枣、西峡猕猴桃、中牟大蒜、龙云无公害蔬菜、延津金粒小麦、原阳大米、正阳花生、焦作四大怀药等一批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靠标准化的推动,走出农村,走出大山,有了广阔的市场。
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创建,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河南36个示范县自创建以来,增收达25.1亿元。其中,种植业实施标准化面积达89万公顷,增加值达13.4亿元;林果业实施标准化面积达19万公顷,增加值达5.7亿元;标准化养殖规模达840万头,增加值达6亿元。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推进器,而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是全面实现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河南省质量技监局局长包建民告诉记者:“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