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后每年将定期公布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将以科学精准的数字,描绘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的质量事业发展全景,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指出,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出台与发布标志着我国宏观质量状况有了量化的衡量指标,对于我国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乃至于经济的全面发展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上看,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是各级政府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对行业和地区质量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可以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确定质量投入规模和方向的决策依据,为制定宏观质量方针和区域性质量政策提供定量化参考。从微观层面上看,质量竞争力指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科学工具。企业可以通过质量绩效测评,监控经营状况,及时了解自身质量竞争力的实际状况、发展态势及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科学有效地制定和调整竞争战略。
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显示出,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78.98,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0.64个百分点。两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分别达到81.91和76.05,与2004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86和0.14。截至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已实现连续7年稳步上升。
从各行业情况来看,主要行业和支柱产业综合质量素质明显改善。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质量进步明显,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同比分别增长8.33%、4.86%、4.68%、4.62%、4.44%和4.38%。 服装制造、皮革制品和黑色金属等3个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总体保持持续提升态势。电子通信、通用设备、仪器仪表、专用设备、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气机械等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名列前茅,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等9个行业的发展能力和质量水平超过了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质量竞争力指数还显示出各地区质量发展呈现较好态势。2005年度多数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与2004年度相比有了明显提升。 各省的质量竞争力总体上继续趋好,大多数省份质量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22个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明显上升。广西、西藏、贵州、福建、黑龙江和陕西等地区,同比分别上升了4.55、4.46、4.47、3.94、2.92和2.89,升幅均超过了3%;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北京等地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天津和湖南等地区连续7年稳步提升。东、中、西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展不平衡现象呈现缩小趋势。根据4年试运行的数据测算,与2002年相比,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增长2.07、2.46和2.92,增幅分别达到2.56%、3.26%和3.94%。这些数据表明,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尤其是西部地区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