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一些商场和超市出售的橄榄油并非全都货真价实。在北京,由于所售部分橄榄油被检出油酸含量不达标,几家商场和经销商已同意召回该批次产品。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的。
由于我国还没有橄榄油强制性国家标准,加之消费者对相关知识不了解,一些商家便钻空子,在产品名称和标签上做手脚,欺骗消费者。
据业内人士介绍,橄榄油所含的高比例油酸,是橄榄油有别于其他植物油的重要标志之一。油酸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优劣。如果那些被冠以纯正橄榄油的产品,油酸含量连最低标准55%都达不到,这种橄榄油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有的根本就不能叫橄榄油。
据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筹备组主任李聚桢介绍,从海关统计数据看,2001年我国进口橄榄油只有392吨,2002年605吨,2003年991吨,2004年2700多吨,2005年则一路飙升到4500吨。主要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3个国家,从突尼斯、摩洛哥、土耳其等国进口橄榄油的数量很少。从进口橄榄油数量来看,初榨橄榄油只占进口总量的35%,精炼油占46%,果渣油占20%。到2005年,果渣油已占进口量的40%。但北京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果渣油,这些果渣油流向了何处?
据介绍,国际橄榄油理事会颁布的《橄榄油和油橄榄果渣油贸易标准》规定,果渣油不能标称为橄榄油,其到岸价大概是每吨1000美元,而特级原生初榨橄榄油的价格可能高达每吨8000美元。如此大的价格差,使一些不法经销商将果渣油冒充橄榄油出售,从中牟取暴利。
李聚桢分析说,目前,我国橄榄油市场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少厂家不执行已有的行业标准,即林业部颁布的标准。超市进口橄榄油的标签五花八门,极不规范,有所谓超级纯质橄榄油、五星橄榄油、烹调橄榄油、橄榄葵花油等等。李聚桢认为,橄榄油是不允许跟其他植物油相混合的,可市场上居然有人在卖橄榄葵花油,令人费解。
二是一些经销商以分装日期代替初榨橄榄油的生产日期,为的是赢得更长的保质期。如市场上一些初榨橄榄油的生产日期标注为5月、9月等,这是不可能的。按照橄榄果生长、成熟的自然规律,榨油时间只能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1月、2月,最迟不超过3月。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李志伟表示,国内橄榄油生产量很小,市场上的橄榄油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对橄榄油质量的检测没有强制性标准,这就给橄榄油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带来漏洞,很容易让不法经销商钻空子。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郎丹柯认为,从法律上来说,商品召回有几种情况:一是行政部门要求下架;一是企业自己下架,但前提是商家不应当有欺诈行为。如果厂家或经销商使用价格低廉的果渣油冒充价格较高的初榨油,或者干脆兑入葵花油、大豆油等,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不是召回能解决问题的。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屈建辉表示,应尽快制定橄榄油强制性标准,规范橄榄油市场秩序,让企图钻空子的厂家和经销商没有可乘之机。
岳成律师事务所岳运生律师表示,按照我国现有的行业标准,橄榄油的渣滓油不能称为橄榄油。如果经销商存在将果渣油冒充橄榄油的行为,则涉嫌欺诈消费者。同时,一些果酸含量只有20%~30%的所谓橄榄油,显然是掺杂了别的东西,其性质应为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