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阳城蚕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全面启动。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让阳城蚕茧走出太行山脉,走向全国,同时保护阳城蚕茧知识产权和品质特色,成了质量技监部门的一件大事。
阳城县是华北最大的蚕桑基地,每年产茧都在200万公斤以上,蚕茧产量连续20年居华北之首,是全国三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
如何提升阳城蚕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阳城县质量技监局从多方面进行了突破。
2001年,阳城蚕桑生产标准化被国家列为重点示范项目。为使蚕桑生产各个环节符合国际标准,阳城县标准化委员会组织质量技监局、蚕桑中心等有关部门,按照国际纺织品行业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制定并出台了《桑蚕一代杂交种技术规程》、《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等10余个蚕桑生产标准,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辅的蚕桑系列标准,并印制标准文本3万余份,发放到养蚕户。由该县蚕桑中心组织实施,质量技监部门监督,将标准化落实到了蚕桑生产的全过程,确保了蚕茧质量和产量双提高。蚕茧单产由2002年的37公斤提高到49.1公斤,增幅达21.6 %;蚕茧总产量由2002年的162.6万公斤跃升到250万公斤,增幅达55%。
如今的阳城蚕茧,色泽明亮雪白,颗粒椭圆均匀。根据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检中心春蚕检验,阳城蚕茧解舒丝长950米,洁净94分,上车率98.4%,毛茧出丝率43.14%,核定茧级为特级。
据了解,今年阳城县春蚕生产之所以再创新高,主要是在全县普遍推广了标准化简易活动大棚和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新技术,使养蚕数量明显上升。3年来,全县共推广室外塑料大棚200多栋,庭院简易大棚1600多栋,新型标准活动简易大棚1000多栋,有效解决了蚕室紧张、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制约规模化养蚕发展的难题。
针对蚕品种落后、不适应国内国际茧丝市场对蚕茧高质量要求的实际,引进“丝雨一号”等最新高丝量蚕品种对比试验,从中选育出了适应阳城生产和气候条件的新型优质蚕品种。好蚕还得有好桑叶。寺头乡董家岭村在原有56.7公顷桑园的基础上,一次性发展标准化桑园90公顷,建成了蚕桑精品示范区。在阳城,标准化不仅渗透到桑苗栽植和管理,而且贯穿了养蚕、上蔟、采茧和收购等。该县的养蚕状元张孔社,一家4口,仅春季一季蚕桑收入就达2.6万多元。蚕桑大村董家岭、张家庄户均养蚕收入万元以上,人均收入2500多元。如今,说起栽桑养蚕,蚕农们深有感触地说,阳城10万蚕农受益标准化,质量技监部门功不可没。
桑怎么种、蚕怎么养、茧怎么卖,与蚕农息息相关。同时,蚕种、蚕药、蚕具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必须严格执行蚕桑生产系列标准。近年来,阳城县投资兴建了蚕桑标准化综合服务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先进的蚕种自动化微机测控催青系统,并对华北惟一的蚕药厂进行了GMP达标改造,初步形成了蚕桑研究、农丝棉被加工、蚕茧收烘、技术推广、蚕种、蚕药、蚕具生产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同时通过签订合同,把养蚕大户的利益捆在一起,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化格局。
小蚕儿织出大产业。如今,标准化养蚕已经覆盖阳城全县,标准化养蚕户达到4万户,阳城10万农民从中受益。阳城县质量技监部门围绕蚕桑标准做文章,政府搭台、质量技监唱戏、部门配合、农民参与“四轮驱动”,在服务地方经济上练内功,探索出了一条“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益”的新路子,使传统蚕桑大县迅速成为蚕桑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