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家世界软饮料巨头近年来在印度软饮料市场的表现有所了解,那么你或许对8月2日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并不感到震惊:这两家可乐公司在印度境内销售的软饮料存在杀虫剂成分,农药含量严重超标。
科学与环境中心是印度一家著名的非政府环保组织。3年前,该中心就曾公布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软饮料农药残留超标的调查报告,引发了一场关于“毒饮料”的轩然大波,印度议会当时甚至通过规定,禁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生产的12种饮料出现在议会会议桌上。尽管此次“毒可乐”事件看上去比3年前的情况更糟,农药成分有增无减,但并没有像前一次那样在印度公众里引发普遍愤慨,3年20次议会会议后,印度人手里的可乐仍然“有毒”,软饮料农药残留问题对印度人来说已经不新鲜。
3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次能否解决,现在还难下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两家可乐公司绝对不会轻易认错,即使印度最高法院已经向可口可乐公司与其对手百事可乐公司发出在一定期限内都必须提供它们产品的化学成分和配方这种既强硬又似乎显得过分的命令。
按惯例,两家可乐公司立即否认,认为上述结果与事实不符,并声称其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都符合当地和国际饮料标准。包括中国在内的这“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想来并不会像印度人那样对此事感到“不新鲜”,但似乎也未形成轩然大波。这一方面是因为“毒可乐”未涉己身,另一方面是因为该事件背后的真相尚未浮出水面。
作为世纪对手的两乐在印度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同时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对象,这本身就令人产生某种怀疑,如果是一家欢喜一家忧,这倒让人觉得才正常。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家著名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多年来一直与两乐斗争,却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胜利,这种结果本身就耐人寻味。
笔者无意指责印度的这家非政府组织,更无意替两乐开脱,这里只是想提醒大家,任何人要想了解一个事件的真相,就必须放弃任何可能的偏见,而任何人要想向世人揭示真相则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人们要真相,更要责任。或者换句话说,一定程度上,真相取决于责任。
在中国,针对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中检出毒死蜱、林丹和七氯等杀虫剂成分的信息,国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于8月3日晚连夜组织3家国家级食品质检中心,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七喜、雪碧、芬达、美年达等国际国内品牌在国内生产的59批次软饮料产品进行了抽样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批次产品均未发现印度媒体报道的毒死蜱、林丹和七氯等3种农药。
此次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中,国家质检总局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的同时,严格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则,检验同时采取了国际、国内两种方法,并要求3家权威检验机构进行了细致的两轮检验验证,在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毒可乐”事件发生后,在我国国内并未引起“轩然大波”,既表明我国民众在经历了数次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已经学会了冷静,学会了以理性的方式去发现事件的真相,而媒体亦变得成熟起来,不再一味地制造“新鲜”,有了深入真相的耐心和责任,更表明政府相关部门已经负起了自身应负的责任,反应迅速,措施得当。
当然,我们也听到了批评的声音,说“与印度官方的饮料安全检测机构并不急于表态相比,我国相关机构立刻对在我国生产销售的两公司产品做出绝对安全的表态显得不够谨慎。”这种批评与我们此前经常听到的“反应迟钝”、“标准滞后”之类批评如出一辙——快也不是,慢也不是!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