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原料乳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解决乳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在7月28日刚刚落幕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透露,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新国标将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强制性必备检测项目,保留了原标准规定的检测法,还增加了按照国际通用的免疫吸附快速测定法作为国标检测法。
据透露,我国早在2002年就准备修订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2003年因 “非典”疫情暂时停顿,2004年又重新启动。经反复讨论数易其稿,今年年初由起草单位呈交到国家标准委, 6月份国家标准委相关专家委员会通过对修订稿的审核,目前这一修订后的新国标正在排版印刷,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真正叫停。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与此对应的是,“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据专家介绍,如果养殖环境不佳、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奶牛很容易患上乳腺炎和消化道、呼吸道等炎症,现在国内治疗奶牛各种炎症用的最普遍的药物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出于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奶牛用药后一般应该要有3至5天或7天的休药期,这期间挤出的生奶含有抗生素残留,应该废弃。但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不规范的奶牛场或奶农仍把这些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送给乳品加工厂,而某些不法乳品企业也会乘机压低这些奶的收购价格从中牟利。
此外,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于很多细菌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过去治疗奶牛乳腺炎一般一次用青霉素约几十万个单位,而现在已增加到几百万个单位也不管用。有的药物甚至直接从奶牛乳头注入,如此大剂量的用药肯定会造成抗生素在奶中残留。为了预防牛群生病,一些养殖者还在饲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抗生素,由此导致没有患病的奶牛也产下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生奶。由于抗生素耐得住高温的考验,现有正常的杀菌或灭菌工艺根本无法消灭它,由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加工而成的“有抗奶”就这样流入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兴民曾撰文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引发严重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事关乳品安全的“无抗”指标却一度被排除在国家标准的强制检测项目之外。
相关资料显示,国家有关部门2003年底对全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北方市场的检测结果更是堪忧。在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第一位,其次才是汞和铅超标。
早在2002年4月,光明乳业率先在业内高举“无抗”大旗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响应,“无抗”风暴迅速波及全国,不少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跟进。但基于当时奶源建设、检测成本、管理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当年7月底“无抗奶”被有关方面叫停。此后不少跟进企业似乎就此“偃旗息鼓”,惟有光明等极少数企业仍表示坚持“将无抗进行到底”。
根据农业部2003年4月发布的《牛奶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年—2007年)》,我国还将陆续修订GB5408.1—1999《巴氏杀菌乳》和GB5408.2—1999《灭菌乳》两个国标,要增加掺假项目、抗生素项目,同时应具体详述包装、贮运,以免出厂后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二次污染。如果这两项新国标出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有抗奶”监管的有效性。
据悉,农业部还将制定《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和《奶牛配合饲料质量标准》,对于从挤乳直至运送到加工厂的整个过程确定管理要求,包括挤奶器具及管道的消毒、奶牛乳房消毒、贮罐的清洗消毒、贮存温度及时间、质量指标、取样方法、奶罐车取样时间及运输时间限度等各个环节,降低生鲜牛奶中微生物含量及其繁殖速率;制定确定以氮为主的各种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以及农(兽)药残留要求,从源头解决鲜奶及加工牛奶的农(兽)药残留问题。